上周末,北京市交管局在北京市的多條高速公路上針對占用應急車道違法行為展開集中治理。據媒體報道,短短一個小時之內,京承、機場兩個執法點民警共處罰違法72筆,其中違法占用應急車道的達67筆。
按照現場一位民警的說法:“違法的車太多,忙不過來。”據現場采訪的記者表示,執法小組撤離后,高速的應急車道又成了違章司機們的“專用快速路”。盡管交管局一直在近期不斷重申,“按規定車道行駛”、“禁止違法占用應急車道”,但是只圖自己方便、無視法律的司機依然大有人在。
行車不占用應急車道,這本該是底線——手頭再緊,也不該盜竊。遵守規則,此事雖小,背后卻承載著整個社會的萬象。
開車如此,相關主管部門制定市場的策略也該如此,很多時候,慢一點,似乎也更理性一點。
目前車市相比去年、前年,用“低迷”二字形容并不為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讓不少經銷商都表示,2015年是汽車市場最為艱難的一年。不過,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一系列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舉措。其中,在汽車行業領域,決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車發展,包括2015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對購買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實施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的優惠政策。
政府傳遞的政策很明確——為了節能減排,用經濟手段鼓勵消費者購買小排量車型。六年前,即2009年,國內曾推出購買1.6升以下小排量車型免征購置稅的政策,當年,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銷售719.5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71%,占當年乘用車總銷量的70%。
時至今日,作為汽車行業的從業者,我們當然期望政策的利好,但是更希望站在長遠的角度,期盼政策順應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否則不僅達不到節能減排的初衷,甚至有可能導致取巧成風。1.6排量的車型,目前在中國市場,油耗從低到高,不勝枚舉,既有自然吸氣的純天然產品,也有渦輪增壓的高檔車低排量產品和各種合資自主產品,甚至1.6升排量的賽車,當然它們的油耗和環保沒有任何關聯。
車市已經過了2009年的階段,“一刀切”式的優惠,僅僅對救市存在益處,若要節能環保,策略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如果真的是為了節能減排,有哪些產品符合?有哪些產品沾不上邊?倘若政策進一步細化,是否才真的是對環境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