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0多名來自德、法、韓、日、土耳其、智利、印度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理商,應邀走進沈陽北方重工集團的生產車間、設計中心和研發試驗室等部門,進行為期一周的學習。
近日,70多名來自德、法、韓、日、土耳其、智利、印度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理商,應邀走進沈陽北方重工集團的生產車間、設計中心和研發試驗室等部門,進行為期一周的學習。
“這是公司首次舉辦海外代理商大會,這種跨文化的現場學習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推動他們對企業產品和文化的認同”,北方重工進出口分公司總經理楊溢告訴記者,推動國際產能合作離不開這些海外代理商。
北方重工的這一轉變,代表了中國東北裝備制造企業的市場突圍方向。自去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處于產業鏈上游的東北裝備制造業,深陷訂單下降、利潤下滑和產能過剩的窘境。從“眼睛向內”到“放眼海外”,已成為這些企業脫困轉型的選擇。
東北地區是中國傳統的重工業區。去年以來,東北經濟持續下滑,以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重化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急劇下降,甚至發生嚴重拖累現象。今年上半年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5.5%,前5個月工業主營業務利潤下降15.1%,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0.1%,吉林省雖然增長4.9%,但遠低于往年的兩位數增速。
今年5月,中國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在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12個領域重點推進,對東北地區如何通過加強國際分工合作,轉移、消化裝備制造業產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史育龍研究員指出,以“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為核心的新一輪開放,更加強調東西方雙向平衡和全方位合作,過去通過貿易推動產品輸出的方式,將上升到技術輸出和產能轉移上來。
幾個月前,由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最后一列巴西“奧運地鐵”下線。在即將承辦2016年奧運會的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由長客公司提供的地鐵列車和電動車組已經承擔了軌道交通80%以上的運能。在賣產品的基礎上,長客公司正在與多個國家洽談,謀求高鐵列車的海外布局。
事實上,東北裝備制造業下滑既有市場低迷、產能過剩的外部因素,也有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
“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當前面臨全球低端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的‘雙向擠壓’?!睎|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李凱教授認為,與此類似,東北裝備制造業正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與南方地區相比,東北的日用品制造不發達,而與日本、德國等制造強國相比,東北大型裝備的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差、單機制造能力強而系統集成能力弱。
“中國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的過渡中,對重化工業的需求高峰回落,東北裝備亟需改變過去偏重追求數量效益的發展模式,轉為注重質量效益,向高端化轉型已是迫在眉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這一轉型仍然離不開國際產能合作。
在今年9月出席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海內外詳細闡述了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重大意義。中國擁有中端裝備產能,性價比高,綜合配套和工程建設能力強,外匯儲備充裕,但產業需要轉型升級,而如果開展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中國的三方合作,則能夠把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
兩年前,遼寧鞍山的磁谷科技集團斥資收購了頻臨破產的美國麥格納公司,如今掌握的磁力驅動技術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集團董事長馬忠威介紹,以這一技術生產的高科技產品訂單不斷,去年產值一下子增長了4倍,公司業績也因逆市上揚而令業內側目。
類似“引進來”技術合作已在東北受到重視。遼寧省政府過去幾年采取多項措施鼓勵企業并購海外科技項目,在“十一五”已完成海外并購102項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規劃并購項目超過400個。
遼寧省經信委經濟運行處處長李懷東表示,海外并購不僅引進了發達國家的高端技術,而且引入了先進管理經驗和精益求精的制造業精神,已成為改造、提升東北裝備制造業的一條捷徑。
在中國政府今年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東北裝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東北是新中國工業搖籃,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三省工業的比重都超過20%,近年來東北攻關的一批重大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
李凱認為,東北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先發地區,推動行業向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方向邁進,有利于挺起中國重大裝備的脊梁,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帶動因素。
18日在沈陽落幕的“經濟新常態下的東北振興論壇”上,不少專家學者和經濟界人士都看好東北裝備的外向型路徑。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國家應加快在東北設立自貿區,并且建設對接周邊國家的交通大通道,支持設立境外產業園區。大連市副市長曹愛華表示,東北各地亟需聯合實施大企業帶動策略,以“制造+服務”的模式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機車、造船、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傳統產業走出去。
分析人士指出,東北裝備制造業通過擴大開放倒逼行業改革,并輔以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其轉型升級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