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城市今年1月開始,創客空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今面臨的尷尬是,眾創空間多了,創客卻不夠了,政府、資本、創客都很浮躁。
10月19日,“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雙創周)活動于北京、深圳等地正式啟動。在深圳分會場,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城市今年1月開始,創客空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今面臨的尷尬是,眾創空間多了,創客卻不夠了,政府、資本、創客都很浮躁。
創客運動在深圳出現較早,幾乎與美國很多城市同步。深圳創客早期具有自發性,他們有熱情,有想法,懂得跟資本對話,也能有效利用廣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制造加工業。深圳官方在國內城市中也最早認可了創客運動的價值,主動為之提供各類支持,這又進一步促進了創客運動的發展。
但也要看到,深圳、北京等創客運動先行的城市,發展方式也逐漸暴露出弊端,需引以為戒。
首先是高房價的傷害。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留給創客的“試錯”時間就不會很長。雖然很多城市都有面向人才的住房補貼政策,但無一例外地推崇海外學歷、高學歷等。管理部門還存在對大數據、3D打印等前沿技術的崇拜。如果創客能跟這些標簽掛上鉤,便能享受到住房優惠政策,反之就沒那么容易。
更大壓力來源于寫字樓租金、車位租金等營商成本。雖然多數創客并不租用天價寫字樓,但租金上漲往往是聯動性的,哪怕創客真學美國同行租用車庫,也得掏更多錢。至于政府與開發商重金打造的創客空間,究竟是否符合創客項目的發展需要,也是個未知數。
創客運動本身就有風險性,不是所有項目都能成功。即便在美國,大多數創業項目的存活周期都不長。在深圳等城市,資本機構與創客的合作密切程度還不高,耐心有限,很多項目只能依托于甚至嚴重依賴政府補貼。
這又帶來一個問題,政府很難判斷哪些創客項目有前景。如果用撒胡椒面式的補貼方式,雖然可免除自身道德責任,但補貼分得太散,每個項目所得到的金額就更低,對于創客項目孵化的意義不大。而重點扶持一些項目,不僅存在道德風險和廉政風險,而且可能使其他一些沒被政府看上的好項目斷了“救命糧”。諸如此類的難題,有關部門應有化解的方法,讓創造運動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