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低頻產品,我們要考慮的是其市場是否足夠大,是否有足夠的擴充性;其次,其創新模式帶給用戶的吸引力價值是否足夠高;再者,其盈利模式是否足夠強,也就是每單收入與獲客成本差額是否足夠大;還有它能否建立有效壁壘。
關于高頻低頻的爭論一直在持續。例如裝修、二手車、整容等行業,都會受到大部分人包括投資人的質疑,這樣的低頻企業到底是什么樣的盈利模式?裝修的周期可能是10年一次;汽車可能是5年一換甚至8年、10年一換;當然有些人比較喜愛整容,一年一次吧。但這樣的消費頻次對比餐飲配送都顯得低過了頭。土巴兔、優信二手車、新氧到底是如何受到資本青睞的?其實重點在于過程和費用,雖然這些低頻的企業,裝修算是服務周期較長的行業之外,其他都是短時間即可完成消費。我會買車前粘在某APP許久,但買車只需要1天;我會看很多人的整形日記,但我自己走進醫院大門,讓醫生在我臉上拉口子也只需要幾個小時。將低頻高消的領域換位思考成餐飲,也就是我們擁有極高的翻桌率,獲客成本又極低,自然產生了盈利空間。
對于低頻產品,我們要考慮的是其市場是否足夠大,是否有足夠的擴充性;其次,其創新模式帶給用戶的吸引力價值是否足夠高;再者,其盈利模式是否足夠強,也就是每單收入與獲客成本差額是否足夠大;還有它能否建立有效壁壘。
另外,低頻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結婚當然是一件非常低頻的事情,但是籌辦婚禮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婚禮紀的用戶一般籌婚期在3-6個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分幾個階段來準備非常多的事情。在整個這一過程中,他們會頻繁地來使用我們的APP,每周幾次甚至每天幾次的來登錄。
所以,低頻和高頻不是按照付費次數來判斷的,而是對使用平臺的頻率,使用得越多,平臺的價值才能凸顯。
備婚用戶一般結完婚后再過一兩個月就會刪除APP。但是沒有關系,目前全國平均辦一場婚禮是5-10萬,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要10-20萬,平均每年1000萬人左右結婚,那就是一個萬億的市場,我們把這塊市場做深,轉化出5%-10%的價值來,那也是一家足夠大體量的公司了。對比一些相對高頻的上門服務,洗車、美甲、家政,每次幾十元到幾百元的消費,哪怕是每周洗一次車,每月做一次到兩次美甲,那一輩子總共才能花多少錢,也就幾萬塊吧。我一次性就把你搞定了。
單純補貼不適用于低頻O 2O。我們之前也做過一些補貼、紅包,后來發現這個事情做得傻了,為什么?補貼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用戶,獲取了之后可以產生復購,在用戶之后的購買過程中把補貼的錢賺回來。但是我們的用戶沒法復購啊!而且外賣補貼1塊2塊大家也很開心了,專車出租車補貼個5塊10塊大部分人也夠了,我們補貼個一兩百用戶還一點感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