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下鄉”的推進為何不容樂觀?在寬帶普遍服務基金缺位的情況下,“寬帶中國”戰略的實現存在何難點?
經歷十余年風雨飄搖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終迎重大政策突破。于10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改革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提出對偏遠和農村地區寬帶投資的多元化資金來源和市場化運作機制,力爭5年實現5萬村通寬帶、3000多萬農村家庭寬帶升級、行政村寬帶覆蓋率達98%,斥資超1400億元作為新鮮血液注入中國農村通信血脈。
長期以來,農村及偏遠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地理環境復雜、人口居住分散,寬帶建設和運行維護成本高、收益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寬帶下鄉”推進不容樂觀,城鄉數字鴻溝呈擴大趨勢。此番,改革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國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鼓勵企業承擔有關任務,無疑將推動建立解決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末梢建設難題的長效機制。
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迎突破
截至2015年8月底,我國光纖到戶覆蓋家庭已達3.66億戶,今年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超過1.1億戶;固定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2.09億戶,寬帶家庭普及率超過50%;全國固定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14.4Mbps,較2014年底提升了近1.2倍。
盡管我國電信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是寬帶發展中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卻異常突出。工信部和財政部對全國農村寬帶建設情況的摸底調查顯示,目前,農村寬帶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區低約40個百分點;5萬個未通寬帶的行政村和15萬個需要升級改造的行政村中,分別有98%和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由此來看,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及偏遠地區,還有很多寬帶電信洼地需要相關措施來填補。應當說,改革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是政府“不做不行”的市場選擇。在互聯網+時代,農村寬帶電信服務豈能掉隊?
在此背景下,改革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千呼萬喚始出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會議決定,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引導地方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基礎電信、廣電企業和民間資本通過競爭性招標等公平參與農村寬帶建設和運行維護。力爭到2020年實現約5萬個未通寬帶行政村通寬帶、3000多萬農村家庭寬帶升級,使寬帶覆蓋98%的行政村,并逐步實現無線寬帶覆蓋,預計總投入超過1400億元。更具突破性的是,這些資金的運用將是市場化的,如探索競爭性招標、PPP、委托運營等市場化方式,力求使得寬帶建設成為多方共贏的模式。這著實為農村通信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寬帶下鄉難在哪?
“寬帶下鄉”的推進為何不容樂觀?在寬帶普遍服務基金缺位的情況下,“寬帶中國”戰略的實現存在何難點?
一方面,長期以來,運營商資本開支財力有限、農村寬帶市場投資收益率相對較低,成為制約農村寬帶普及的重要因素。此前10多年,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建設主要依靠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通信村村通工程”。據統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共投入900多億元,解決了約21萬個行政村和自然村通電話,以及約15萬個鄉鎮和行政村通寬帶的問題。而寬帶投資的回報周期很長,正如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所說,在某些農村和偏遠地區,甚至用30年的時間都難以收回投資,這也使得電信和聯通在固網寬帶投入上面臨很大壓力。
另一方面,基礎電信企業承擔著普遍服務的義務,但受互聯網業務替代影響,運營商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管道化趨勢日益加深,依托企業內部交叉補貼向農村等偏遠地區投資寬帶不是長久之計。
補齊農村寬帶短板
業界關于政府建立普遍服務基金的呼聲從未停歇,但此前有關農村寬帶的政策多是行政性的,而此次改革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以支持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建設,無疑有助于破解困擾行業多年的制度障礙。
首先,有助于具體落實“寬帶中國”戰略,對電信運營商而言,不僅可以減輕寬帶普遍接入的投資壓力,還可以擴大網絡覆蓋推動提速降費,真可謂“喜大普奔”。
其次,廣電企業和民間資本等非基礎電信運營商的企業,也可通過提供普遍服務進入未曾“開墾”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及偏遠地區競爭加劇,有利于企業降本提效、推動更多居民接入網絡。
最后,不僅能補上公共產品和服務“短板”、帶動有效投資、促進城鄉協同發展;同時,也利好農村電商發展,進而使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產生疊加效應,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帶動億萬農民用信息技術脫貧致富。
那么,如何打贏電信普遍服務“攻堅戰”?
有業內專家建議,建立健全電信普遍服務資金驗收、審計、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的管理制度,對資金使用定期或不定期監督核查、追蹤問責,保證電信普遍服務資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也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通過國家對農民購買網絡服務補貼,在農民支出不變的情況,提高運營服務提供者的收入;二是通過帶有發展目標的在一定時間內服務獨占方式,給投入的運營商以政策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