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時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恢復建院三十周年。日前,“首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危機、轉型、創新、動力”,多位從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走出的首席經濟學家齊聚一堂,分享對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戰略的真知灼見。
今年,時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恢復建院三十周年。日前,“首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危機、轉型、創新、動力”,多位從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走出的首席經濟學家齊聚一堂,分享對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戰略的真知灼見。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趙揚:
消費率上升帶來改革動力
趙揚表示,新常態來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很多人在這個進程當中會非常痛苦,但是也有很多人會非常快樂,這就是一個現實。
未來改革的動力在什么地方?趙揚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一個非常大的改革動力是消費率的上升。中國的消費率大概是52%左右,這是全世界罕見的低消費率。全世界平均是75%。這里當然有統計數據上的誤差,如果做一些專業的修正,按照國際口徑,中國實際的消費率可能在60%左右,但是也顯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來我覺得消費率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
“從宏觀來看,中國消費率上升,自然會導致國退民進,同時帶來創新,這是一個必然結果。”趙揚表示,“當消費占比上升的時候,你面對的是消費者,千家萬戶,你沒有辦法和他們拉關系,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善你的產品質量,提升你的服務質量,這只能通過壓低你的產品價格,所有這些只能通過創新來做。”
趙揚還強調,不要把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搞混,不要把改革和短期的宏觀政策調控對立起來。在經濟下行壓力特別大,可能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宏觀經濟就應該理直氣壯的放松。長期問題有長期的方法通過改革去應對,短期避免經濟大幅下行帶來的問題可以通過宏觀政策來應對。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
未來三年美元是升值的
在目前的宏觀形勢和環境當中,應當怎樣去配置個人資產?林采宜表示,“目前來看,美元資產是我們最推薦增持的資產品種。”
“美元在未來三年會持續保持一個升值的大趨勢。”林采宜表示,從整體上看,美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保持相對較高的速度。從全球經濟體貨幣分化的角度來看,目前的狀態是全球皆松,唯美國從緊。風險偏好在促使美國的企業信貸回升。可以說,美元長期走強的因素已經形成。
為什么是三年?林采宜表示,三年是針對歐洲的問題,包括中國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問題,以及日本的問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面臨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的問題。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的周期不可能是以月為計,而是以年為計的。“中國在三年之內能夠完成一個制度的改革,重啟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我認為這個周期是必需的,所以說是三年。”
林采宜還認為,未來影響人民幣兌換美元的不確定因素有兩個。第一,央行在穩增長和資本外流的壓力之間,它做出了一個權衡,央行是非常有實力的,它的控制手段除了干預市場以外,還有資本項目開放的政策上面的掌控。第二,美聯儲加息的進程,它的速度和節奏存在一定的變數。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
全球低息環境至少持續兩年
丁爽認為,在全球經濟相對走弱的情況下,美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的低息環境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起碼兩到三年”。
這對中國有哪些影響?丁爽認為,第一,低息環境說明全球需求非常弱,從中國角度來說,外需不能作為一個經濟提升的手段,不能再依靠外需。
第二,如果美國的終極利率的確很低,近期的資本流動并不一定會持續下去,不一定是資本流向美國,對中國來說,資本外流的壓力也會有所降低。
第三,人民幣不存在大額、持續貶值的基礎。如果在低利息環境下,美元不是走強的情況下,人民幣短期內是有貶值的壓力,但是在超過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并不是一個長期貶值的趨勢。
第四,在全球低息環境下,中國貨幣政策的空間就會增加一點,因為中國的利率水平相對比較高。
第五,對金融風險的影響,這個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如果中國利用這個政策空間,進一步降低利率,實際上可以減少利率支付的負擔,所以某些方面金融風險減少了。但是另一方面,特別是“僵尸企業”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反而在低利息環境下會進一步增加杠桿,所以金融風險又有上升的可能性。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TPP應該作為一種動力來處理
有觀點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就變成一個不守規矩的成員,美國帶了一幫小兄弟另立門戶,這就是TPP。對此,沈建光表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WTO有非常嚴格的爭端解決機制,如果中國違反規則,美國人絕對不會無動于衷,肯定馬上就進行申訴。”
沈建光表示,其實中國基本上都滿足了當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些硬性規定。但是很多投資方面的規定和服務貿易的規定,沒有硬性規定,這方面美國人發現中國的市場它都進入不了。所以TPP是一個新的規則,主要跟服務貿易、投資環境有關,這里包括國企體制,包括法規,包括仲裁,都做了巨大的改變。
沈建光認為,TPP很明顯是美國重返亞太的一個戰略,當然孤立中國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是國內的解讀有點太負面。所謂的TPP對中國的威脅還非常遙遠,現在對TPP應該是作為一種動力來處理,中國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繼續推進改革,還是有非常大的議價或者談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