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單季度經濟增幅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于今年第三季度首度“破7”。9月份的進口額同比下跌近兩成,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更是同比下降5.9%,呈現通縮態勢。目前需求的減少已確定無疑。
外媒稱,中國單季度經濟增幅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于今年第三季度首度“破7”。9月份的進口額同比下跌近兩成,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更是同比下降5.9%,呈現通縮態勢。目前需求的減少已確定無疑。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0日報道稱,特別是一直以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工業表現低迷。9月份轎車日均產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1.6%。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鋼材和水泥等行業的產量也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
反映企業生產活動的發電量日均產量也在9月出現3.1%的負增長,而在8月這一數據還是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7%,但增速環比回落0.4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引擎——房地產開發投資在今年前9個月同比增長2.6%。與去年兩位數的增幅相比,今年的投資水平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另一方面消費仍舊堅挺。體現消費動向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9月實現10.9%的同比增長,增幅較8月上升0.1個百分點。今年前9個月網上銷售增幅更是保持在三成以上。
李克強總理在此次經濟數據發布前曾經表示,只要保持比較充足的就業、百姓收入有所增長、環境不斷改善,7%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經濟形勢快速惡化,勢必導致失業人數增加。為維護現有體制而確定的“7%左右”這一增長目標主要出于政治考量。中國政府正逐步出臺托底經濟的政策以爭取達到目標。
即便如此,現階段中國并不準備出臺類似于2008年金融危機后那樣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因為如果強行推高經濟增長率有可能給中國經濟發展埋下投資過剩等禍根。
定于26日開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對十三五規劃進行研究。有觀點認為,十三五期間的年增長目標將下調至6.5%-7%之間的水平。
消除制造業投資過剩等問題的結構改革才剛剛開始。經濟下行壓力仍舊不小。中國的風險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0日報道稱,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已經成為遲滯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原因,人們有必要對其未來走勢繼續保持警惕。
令人擔憂的進口大幅減少的態勢仍在持續。9月的進口額同比減少17.7%,前9個月累計進口額也比去年同期減少15.1%。
在重工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生產和設備投資已正式進入調整階段。這對那些高度依賴對華出口的資源型國家的影響恐怕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另一方面,中國國內消費依舊堅挺,大城市住宅銷售勢頭有所恢復,但仍不足以拉動整體經濟形勢向好。
中國政府雖提出了可持續增長的目標,但缺乏具有實際效果的政策。要想穩增長就必須拿出激發民間活力的大膽且具體的措施。
中國一直存在著給予國企優厚待遇、蠶食民間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利益的問題。五中全會上少不了也要對如何破局進行研究。不能激發民間活力,就無法孕育新的增長領域,也就實現不了可持續增長。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19日報道稱,中國經濟放點“氣”可能會表現更好。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公布了第三季度的官方增速,按通脹調整后比一年前增長6.9%,略低于政府7%的官方目標。
投資者有理由對中國的實際增長速度提出抱怨。但中國的經濟增長并未完全崩潰,需要鑒別的是經濟的總體走向。
中國過去增長迅速的傳統部門正繼續減緩。但有跡象表明,經濟的其他部門至少保持了良好態勢。9月的汽車銷量環比再次上漲。關鍵的房地產部門的銷售額繼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不管是從地理上還是從行業上說,中國都正在形成雙速經濟。
東北部工業區在衰退,而主要沿海城市由消費者推動的服務業增長彌補了一部分減速。
政府針對夏季股市暴跌采取的刺激措施尚未完全滲透到經濟中,今后幾個月也可能有助于支撐經濟增長。中國還可能增加基礎設施開支。汽車購置稅的降低可能刺激消費開支。
但是中國要扭轉目前疲軟的經濟活動,可能還需要更多刺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