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昨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媒體報道的地下炒原油的行為,實質是打著現貨交易名義進行電子期貨交易,目前商務部未批復任何一家交易市場從事原油、成品油交易,提示投資者應注意投資風險。
現貨交易市場亂象未解,且目前開始有從現貨白銀交易過渡到現貨石油交易的趨勢。作為商品現貨交易的主管部門,商務部則迅速對火爆的現貨石油交易進行降溫。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昨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媒體報道的地下炒原油的行為,實質是打著現貨交易名義進行電子期貨交易,目前商務部未批復任何一家交易市場從事原油、成品油交易,提示投資者應注意投資風險。
此前也有投資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股票推薦群相關人士的引誘下,他在某現貨石油交易所下屬的會員單位開戶交易,被分析師誘導下錯誤單,不少人10天即虧損30萬元。據悉,這些現貨交易可以實現22小時雙向交易,杠桿比例甚至高達100倍。
現貨石油交易則是近幾年火爆的現貨貴金屬交易的變種。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當前國內現貨交易市場較為混亂,交易平臺的上市品種呈現從黃金白銀過渡到“現貨石油”或“現貨汽油”的趨勢,原先從事貴金屬合約交易的平臺多數在平臺上架了“油”類交易品種。
在分析人士看來,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的一個不同點在于交易時是否有真實的品種存在,而當前現貨交易品種也已然被包裝成了標準化產品,并沒有進行任何交割,這和期貨市場交易并無實質區別。
“許多平臺上市的‘油’類交易品種本質上仍然是對合約的買賣,其交易特征是保證金形式的交易,允許甚至鼓勵投資者頻繁刷單,通過超短線操作完成對沖交易,并沒有進行實物交割環節”,王德怡說道。
沈丹陽表示,這些現貨石油交易實質是打著現貨交易名義進行電子期貨交易。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除依法經國務院期貨監管機構批準認定從事期貨交易的場所外,任何單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
據悉,目前國務院或者證監會批復的期貨交易所只有中金所、大商所、上期所、鄭商所四家,國務院批復的現貨類交易所只有上金所一家。在國家嚴格限制國家級別交易所數量的同時,由地方政府審批通過的地方性現貨石油交易所已經遍布全國,北京、上海、深圳、廈門、大連等多個大中小城市均有設立。這些現貨類交易所引進大量的個人投資者進行投機交易活躍交易市場,使現貨交易逐漸偏離實物交易核心,演變成為期貨交易場所。
更為重要的是,分析人士表示,石油這類特殊化工產品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并不具備交收能力,也不太適合個人投資者參與。
王德怡表示,石油或汽油屬于國家特殊監管的化工產品,對其生產、運輸、存儲均要具備相關的硬件條件,個人投資者顯然不具備相應的交收能力。因該類交易的目的并非收取實物,而是通過買賣實現盈利,客戶以交易市場或會員單位為交易對手進行對賭,該類交易模式已經被北京、江西、河南、陜西等多地法院宣告無效,投資者需要十分注意。
沈丹陽也提醒投資者,不要聽信任何機構的違法違規宣傳和誘導,切實注意防范風險,維護自身權益。
王德怡表示,希望商務部門加強對商品現貨市場的監管,各地商務部門應當積極受理受害人的投訴,對打著商品現貨幌子進行非法期貨交易的交易平臺應當予以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