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已經從當初單身男女自嘲的日子演變成一場零售產業的黃金盛宴。
“雙11”已經從當初單身男女自嘲的日子演變成一場零售產業的黃金盛宴。
從2009年開始,“雙11”今年進入第七個年頭,阿里和商家在“七年之癢”的敏感時期都在改變:從原來的混戰變為軍團作戰,從單純沖量轉為試水新舉措,從單日引流到常態化融合,快遞配送也從當初爆倉到現在最快次日達。
正如某汽車公司老總所言,參加“雙11”不像是一場煙火晚會,而是要借此改造整個服務環節。相信這是經過七年后很多企業的想法。投入人力、物力不是為了湊熱鬧單純賣點兒產品,企業更希望把這個萬眾矚目的促銷檔當成試驗田,不只是新產品,更多是“互聯網+”時代怎么線上線下融合,哪些新服務新業務能被消費者接受,讓創新更親民、更實用。
盡管價格仍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利器,但告別消息不暢、物品有限的年代,誰家又能比對方便宜多少呢?你某款產品補貼200比對手低,他滿減后1折,價格相差無幾。再者說,品牌商也不是傻子,換個型號、增加個按鈕,消費者誰能分得清?所以現在的價格戰打不死對手也不會自殘,品牌商更樂得觀戰。
商家在調整自身度過“七年之癢”,消費者也變得更加務實:從當初熬夜搶貨到提前截屏做功課、對比價格后下單,曾經一晚搶購的寶貝半年后還沒開封,如今可以平常心對待鋪天蓋地送券和紅包雨了。
在刺激消費、實現雙贏后,“雙11”下一站去哪兒?其實,從今年商家的備戰情況和市場反應看,它已經成為推動零售變革的發動機。當很多企業彷徨在線上線下融合時,阿里已經裹挾著上萬家門店聯手大促;在勢不可擋的移動互聯時代,京東和騰訊已在挖掘將社交流量轉化成精準營銷。拂去商家充滿火藥味的口號,正視這個由全民狂歡到零售產業同慶的促銷節點,我們應該看到零售發展的大勢所趨。活躍的企業是市場的開拓者和推動者,他們不僅走在政策之前,更激發社會發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