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機構在獲準設立私募基金后,政策為險資運用指明了新的方向。保監會人士表示,目前已有的兩只私募基金先行探索,而更多險資的涉足也將被鼓勵。
保險機構在獲準設立私募基金后,政策為險資運用指明了新的方向。保監會人士表示,目前已有的兩只私募基金先行探索,而更多險資的涉足也將被鼓勵。記者獲悉,保險機構渴望介入私募基金的興趣漸濃。與此同時,一些機構正在嘗試在專項型基金上發力,對接國企混改項目或可以講出好故事的成長性行業,并在夾層基金方面投入更多注意力。然而,保險資金在謹慎論證和遴選項目的同時,依然面臨多方挑戰。對于私募基金的理解、投資人員在項目中的話語權、基金發起人構成的法律關系等細節,仍有待進一步明確或破局。
險資獲準干“私”活
9月11日,保監會發布《關于設立保險私募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明確提出保險資金可以設立私募基金,險資運用因此再度松綁一環。
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市場處處長賈飆表示,在原來的投資框架下,保險資金無法投資設立或參股私募基金。但隨著宏觀經濟和行業的發展,多個方面的需求逐步涌現,使得監管層開始研究險資參與這一靈活投資形式的可能,“社會資本要加大股權投資的力度,盡可能降低貸款的比重。而保險資金如果要加大股權投資力度,就要有一定的合適的方式,私募基金是加大股權投資最好的方式和途徑。”
特別是在權益類投資和固定收益類投資不確定性增強之際,以私募基金作為靈活的投資通道緩釋再投資壓力,成為保險資金,特別是久期明顯的分紅險等壽險資金關注的焦點。保險機構人士表示,在追求安全性的長期資金與市場短期內劇烈波動、不確定性增強而資產配置收益下行等情況遭遇時,成規模、成建制的保險資金自然將成為股權投資方向火力最猛的“彈藥”,對于改善資產配置結構意義重大。
目前,保險資金發起設立的私募基金已有兩方:一方為光大永明資產管理公司(光大永明資產)聯合五家險企成立的合源資本;另一方為陽光保險集團單獨發起的陽光融匯資本。據報道,保險私募基金政策開閘后,平安 、華泰、泰康等大中型保險公司也紛紛尋求參與的可能。
從事保險資管業務的人士透露,多家保險機構正在積極申請設立私募基金,并積極調研和論證適合自身特點和偏好的基金形式,全國范圍內的人才搜尋也在進行當中。
據悉,多家保險機構正在積極申請設立私募基金,并積極調研和論證適合自身特點和偏好的基金形式,全國范圍內的人才搜尋也在進行當中。
掘金行業“好故事”
險資可涉足的私募基金類別和投向在《通知》中得以明確,重點投向國家支持的重大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和領域。
險資可涉足的私募基金類別和投向在《通知》中得以明確,政策支持保險資金設立成長基金、并購基金、新興戰略產業基金、夾層基金、不動產基金、創投基金及相關母基金,重點投向國家支持的重大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養老健康醫療服務、互聯網金融等產業和領域。無論是已設立的兩方私募基金還是正在謀劃設立的基金,都在嘗試借助成長空間較大的行業掘金“好故事”的投資價值。
賈飆表示,新興戰略產業基金包括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 、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等方面,保險資金在投資相關產業方面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從目前的情況看,已有兩方試點保險私募基金運作順利,收益也相當不錯。
投資機構人士表示,保險不太喜歡主動型基金,而在探索借殼、并購上市等基金投資業務方面需求較大。目前,除了大型保險機構,一批中小型保險公司也在積極參與,如百年人壽就投了很多私募股權基金。保險機構的參與體現出其對私募股權投資的重視程度正逐漸提高。但另一方面,具體項目是否適合保險資金,在產品估值等方面都會出現很多變數,且部分中小保險公司投資決策流程復雜,尚未對投資私募股權基金進行適當授權等,都是未來有待解決的問題。
記者獲悉,目前正在籌劃運作的保險參與私募基金主要關注的標的包括體育等成長潛力被看好的行業,以及一些以不動產、優先股、PPP項目為投資對象的夾層基金。在專項基金方面,混改題材、并購題材等風險容易識別的項目也得到險資的青睞。一些保險資金正在嘗試介入國企改革題材,希望能成立和混改有關的私募基金,借助改革題材獲取投資收益。
部分細節尚待明晰
保險機構投資管理人員在其中的話語權還相對有限,且對于私募基金的理解仍有局限之處,尚不能較好地把控投資節奏。
業內人士表示,保險資金管理機構在項目的爭取上,正在與銀行等其他類金融機構進行競爭,密切關注對接實體經濟的機會。一方面,保險資金憑借其長期價值投資的性質,在項目選擇范圍和資金運用空間上具備一定優勢;另一方面,在基金設立和管理等工作上,保險資金從固有的投資習慣出發,依然面臨需要克服的問題。
多位投資管理人士表示,即使牌照齊備,保險資金在投資私募基金方面的速度仍然不會很快,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市場上適合險資投資的項目還比較少。一些項目在設計和管理方面并非為險資量身打造,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風險。而保險機構投資管理人員在其中的話語權還相對有限,且對于私募基金的理解仍有局限之處,尚不能較好地把控投資節奏。
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目前,除了中國人壽 、中國平安 、中國再保險、泰康人壽 、生命人壽各投資一到兩個PE基金之外,其他保險機構的操作鮮有成功案例,這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給管理保險資金的機構設置了較高門檻;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保險公司本身打法謹慎。
接近保監會的人士表示,此次提出保險資金可以設立私募基金,題中之意包括推動保險資金建立規范化的基金治理結構,方式既可以是公司制,也可以是合伙制,同時回避了“契約制”的提法,“因為契約制繞不開稅收問題,保監會還需與有關部門進一步溝通,以厘清各方面的法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