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五年來所發生的幾乎所有重要經濟事件,都與中國向著現代經濟體的轉型有關。
北京時間21日,newsmax.com網站刊文稱,2001年以來全球經濟變化的來龍去脈,其實只要一個詞就能說清楚,這個詞就是——中國。
過去十五年來所發生的幾乎所有重要經濟事件,都與中國向著現代經濟體的轉型有關。
為什么是2001年?選定這個年頭并不是因為九一一事件,盡管后者確實也很重要。從經濟角度說來,三個月后,發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開始接受外國投資。
這是非常重大的變化。在此后的時間中,中國的出口增長突飛猛進,進口也是如此。北京迅速重新定義了全球貿易的格局,他們從其他新興國家大量買進原材料。你想得到的,都在他們的購買清單上:鐵礦石、鋁、原油、煤、橡膠、棉花、木材……
這些原材料在中國的用途有兩個。
首先,他們用這些為自己的國家建設現代基礎設施。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水壩、橋梁,甚至是整個城市平地而起。
其次,他們將原材料變為了制成品,然后將其賣給美國和歐洲。我們都去沃爾瑪買過這些東西,它們的價格與類似的美國貨相比,有著不小的優勢。
如果一切能夠永遠如此,那當然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經濟歷史上的這個章節也即將翻過去了。
眼下,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基礎設施,可以應付未來幾十年的需求。更不必說那些空空蕩蕩的“鬼城”,許多尚未出生的人都已經有足夠的住宅在等待著他們。
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為了長時間去沃爾瑪買中國貨,背負上了巨大的債務。我們的進口胃口無法再繼續擴張了,有時候甚至會縮減。
這一切就意味著中國不可能再一直進口那么多的原材料了,而這就直接導致了商品價格的走低,不必說,眼下的疲軟行情還只是個開端。
對于那些商品出口國,尤其是主要面向中國的國家而言,這顯然是個壞消息。這一名單包括巴西、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南非、土耳其,還有俄羅斯。這些國家的貨幣匯率都在下滑,因為中國從他們那里進口的商品減少了,為了支付而購買的他們的貨幣也減少了。
與此同時,美元則趨向強化。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出口在全球其他地區變得更加昂貴,而這反過來又限制了我們的增長。
這些因素任何一個都沒有短期內發生戲劇性變化的跡象。這就意味著,未來十五年絕對不可能是過去十五年的翻版,或者不如干脆說,肯定會是截然不同。
那么,到底是怎樣的不同呢?這真是個價值億萬的問題,將直接決定我們投資的成敗。(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