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推PPP導致的政府一頭熱的現象,已經引起中央部委的重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作為舶來品的PPP,在中國大規模推廣的時機還不成熟。
近期,財政部密集推出PPP大利好,繼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項目后,再推出1800億元PPP基金。同時,國家發改委9月28日發文,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未來合規的PPP項目的前期工作費用將獲得國家預算內專項資金支持。
但政府熱情的背后,卻是民營資本的冷對。10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工商聯聯合召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推介電視電話會議。江蘇、安徽、福建等七省發展改革委進行了項目推介,共287個項目、總投資約9400億元,涉及市政、公路、軌道交通、機場、水利、能源等多個領域。主會場、分會場共800多家民營企業參加。會議指出,受各種因素制約,PPP模式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程度不高,一些PPP項目中,社會資本國有企業參與多,民營企業參與較少。此次推介會就是為民間資本搭建一個舞臺,努力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讓民間資本“挑大梁、唱大戲”,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在PPP模式中的關鍵作用。同時,PPP項目的推出,將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動力和方向,為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項目提供更多便捷的機會。
PPP項目是西方的產物,來到中國是水土不服的。要搞PPP項目需要建立更完備的全社會契約精神共識,也需要封住腐敗空間,但這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穩增長的壓力下,導致出現了各種扭曲的PPP項目。我們早在6月份便已警告,中國的PPP模式正在迅速異化,與國際上的PPP模式大相徑庭。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在PPP模式中,充當“社會資本方”的往往是國有資本,很多時候都是政府在跟自己在玩。《中國投資參考》今年4月對公私合作(PPP)基礎設施項目所做的調查發現,在一半的開發項目中,所謂的“私營”合作伙伴實際上是國有企業。在走訪的39個項目中,僅有22%擁有來自私人控股公司的投資。在依賴國企作為“私營”合作伙伴介入這類開發項目的同時,地方政府還不得不提供財政補貼、退稅以及打折的土地來吸引私人控股公司:實質上相當于地方政府自己間接向公私合作項目的私營一方提供融資。在走訪的公私合作項目中,有大約59%得到了財政補貼。我們當時便發出疑問:以國有資本作為“私營”合作伙伴,能算真正的PPP模式嗎?
此外,隨著中央政策+真金白銀的支持,推廣PPP可以獲得實際的益處,并成為部分地區的政績考核,一些平時不具備資格的項目匆匆打包成了PPP。為了做大數據,有地方政府不惜做假的PPP項目。我們認為,在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加劇的背景下,PPP項目因其本質仍然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而對經濟增速拉動效果微弱。政府部門應該放棄全面推廣PPP項目,實施市場化改革,促進中國經濟企穩回升。
強推PPP導致的政府一頭熱的現象,已經引起中央部委的重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作為舶來品的PPP,在中國大規模推廣的時機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