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逼倉是指期貨交易所會員或客戶利用資金優勢,通過控制期貨交易頭寸或壟斷可供交割的現貨商品,故意抬高或壓低期貨市場價格,超量持倉、交割,迫使對方違約或以不利的價格平倉以牟取暴利的行為。根據操作手法不同,又可分為“多逼空”和“空逼多”兩種方式。
周五(10月23日)外媒報道,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周四(10月22日)確認,計劃首次引入針對大型倉位的限制,從而避免市場逼倉的發生,一開始先會應用于新推出的鋁升水合約。LME定于11月23日推出新規則。
期貨逼倉是指期貨交易所會員或客戶利用資金優勢,通過控制期貨交易頭寸或壟斷可供交割的現貨商品,故意抬高或壓低期貨市場價格,超量持倉、交割,迫使對方違約或以不利的價格平倉以牟取暴利的行為。根據操作手法不同,又可分為“多逼空”和“空逼多”兩種方式。
舉例來說,國人比較熟悉的是2005年的國儲銅事件就是典型的逼倉事件,國儲物資調節中心交易員劉其兵2005年夏季在LME建立了大量空頭頭寸,但銅價一路高漲,虧損金額日益擴大。國儲為降低損失,公開宣稱擁有130萬噸銅庫存,并在國內市場連續拍賣儲備銅,意圖打壓銅價,最終還是無力回天,虧損達9.2億元人民幣。
LME庫存易被控由來已久不能真實反映市場供需
LME上個月曾稱,如果未來的法律有所要求,那么倉位限制規定的使用范圍將擴展到其它金屬合約。LME此前并未限制單一交易員在其倉庫中所持的金屬規模,但聲稱擁有可以防止市場逼倉情況出現的機制“貸款指導(Lending Guidance)”具體包括:如果其他市場參與者提出要求,那么大型倉位的持有者必須以固定價格向其賣出一些短期合約,并對這家公司該項服務的收費水平進行限制等。
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太理想,經常遭到一眾金屬買家尤其是銅買家的強烈批評。關于LME庫存易被控制而不能真實反映出市場供需的問題,這些年來一直被市場詬病。眾所周知的巨頭有:托克是安特衛普最大的倉庫擁有者,嘉能可則在柔佛擁有最多的倉庫設施,新奧爾良的大多倉庫都是由高盛控股等。
而最為夸張的是在2014年,據外媒報道約50%-80%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掌握在著名對沖基金Red Kite手中,中證期貨副總經理、首席分析師景川指出,“LME市場機構占據庫存過大并不鮮見,通常是逼倉的前奏。”
五礦經易分析師趙宇博指出,“結合部分國際巨擘對資源的掌控能力來看,除非發生債務危機等黑天鵝事件,即使在每年年底的淡季,銅價也總是可以借助各種消息以及匪夷所思的邏輯奇跡般地止跌甚至拉升,而這個周期又常常與國內年底的消費周期相悖從而令市場困惑。”
歷史上著名的LME逼倉事件例子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鋁合金和塑料開始大量應用于包裝工業,錫的消費量逐年減少。國際錫協依舊采用操縱手段,通過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大量買入,人為地維持高價。但歐美對沖基金開始大量拋空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錫,最終1985年10月,國際錫理事會成員國終于潰敗,其大量多頭隨著價格的直線下落,倫敦金屬交易所也被迫關閉錫交易。錫交易崩盤后,國際錫價格也走向了漫長的熊市之路,于2001年和2002年兩次達到歷史低位3600美元/噸后才逐步恢復。
1988年,美國當時的能源巨頭菲利普兄弟公司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炒做期貨,他們將目標對準了鋁。當時,LME3月期鋁價格已從1987年初的每噸1000多美元/噸上揚至1900多美元。菲利普兄弟公司認為價格已然上升了近1000美元,于是在LME大量拋空,拋空數量超過100多萬噸。對沖基金抓住菲利普兄弟的這一弱點,大量買入逼倉。一時間,LME3月期鋁價格直線上揚至3000美元以上,而現貨價格更是暴漲至3500多美元/噸,期間,現貨升水一度高達1000美元/噸。最終,菲利普公司被迫在3400美元以上買入平倉,損失數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