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近日為何持續貶值?12月3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發布外債數據時的解釋耐人尋味。
人民幣近日為何持續貶值?12月3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發布外債數據時的解釋耐人尋味。
9月末,中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15298億美元,較6月末減少1503億美元。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外債規模減少,主要是受三季度美元加息預期升溫影響,境內市場主體積極償還對外負債,規避匯率風險;一些企業通過財務運作優化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部分境外金融機構和非居民存款配置調整。
人民幣貶值會增加中國企業償還外債的負擔。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到的“境內市場主體積極償還對外負債,規避匯率風險”,反映了市場主體行為背后的人民幣貶值預期較為強烈。
但客觀上,中國企業大舉購買美元去償還外債,又會對人民幣帶來貶值壓力,形成一個死循環。
央媒駁斥“圣誕撤退”
此次人民幣貶值的“時機”,已使猜測紛紛。
因為臨近年底,便有猜測稱,中國或許在利用西方圣誕節假日期間市場交投清淡來趁機釋放人民幣貶值壓力。
上述猜測已遭到中國央媒的“駁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12月30日發表的《人民幣下跌并非“圣誕撤退”,長期堅挺基礎未變》一文中指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刻板印象”。它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且這種觀念不隨時間流逝和個體差異而改變。回到本文的話題中,將人民幣匯率在圣誕節期間的短期波動歸咎于中國央行“趁機操縱”、“圣誕撤退”,顯然就是這種“刻板印象”的反映。
該文強調,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加深,央行減少對外匯市場的管制和干預已成趨勢,而短期的市場波動并不意味著人民幣中長期趨勢的改變。
此處提到的不會改變的人民幣中長期趨勢,即中國官方一直強調的:未來人民幣不會出現大幅度貶值。
上述《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援引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高潔的分析——
“最近幾個月來,人民幣的波動已經很大,價格也調整到了比較合理的位置。從長期來看,匯率還是由國家經濟發展前景來決定的,具體到中國來說,就是經濟轉型能否順利以及經濟增速能否維持在合理區間。”高潔表示,盡管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一些中小企業出現破產倒閉,但同時要看到,這些倒閉的企業大多集中在傳統加工代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產業,其從市場中“出清”恰恰是中國經濟肌體“新陳代謝”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方面,舊企業破產、新企業壯大,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已經有所進展;另一方面,‘十三五’時期中國保持中高速增長亦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未來人民幣不會出現大幅度的貶值。”高潔預計。
離岸匯率上演“過山車”
在中國央媒發聲的同時,中國央行或已用行動告訴市場:不會放任人民幣匯率跳水。
12月30日人民幣離岸匯率類似“過山車”的走勢印證了這一點。
當天,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匯率一度突破6.6關口,連續三日暴跌逾500個基點,創下5年來新低。
不過,到了昨日傍晚,人民幣對美元離岸匯率突然出現巨幅反彈,急拉400個基點,人民幣對美元由貶值變為升值。此等表現,疑似國家隊入市干預。
據路透援引消息稱,中國央行對個別外資銀行進行窗口指導,暫停其跨境及其參加行境內外匯業務至明年3月底,被暫停的外匯業務包括現貨平盤等。
上述報道提及,近期在岸與離岸價差較大,如果從事套利交易將獲利豐厚,央行此舉旨在進一步堵住套利渠道。
12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在岸與離岸匯率一度拉大到1000個基點,此后,即便離岸匯率反轉,兩者依然有接近800個基點的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