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是家族傳承的核心,就像串起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或像一個人的“精氣神”。物質財富的傳承很容易斷,也容易被人們忘記,但家族精神文化的這根線,能支撐家族傳承得更長久。
家族文化是家族傳承的核心,就像串起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或像一個人的“精氣神”。物質財富的傳承很容易斷,也容易被人們忘記,但家族精神文化的這根線,能支撐家族傳承得更長久。
中國自古以來,許多大富大貴之家,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
基于過去中國的“一孩政策”所限,父母很難才生到一個男孩,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要讓孩子受苦,得到幸福。隨著中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出現了很多千萬富翁,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他們多是白手興家,不想讓孩子受苦,供孩子讀名校。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下,看到財富充裕,父母用錢沒有節制,就不關心財富從哪里來。
常見孩子被送到美國讀書,出入坐名車,進出大酒店,身邊圍繞名模。畢業后回國,被派到父輩旗下的大企業里擔任要職,生活在“太子黨”的圈子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們往往只懂得花錢,并沒有機會體驗創業上的破釜沉舟。
正確金錢觀念是家族之福
日本一名剛過20歲生日的男生長谷川雄麻,沒有收到父母的名貴禮物,反而只得一封“無情”的信。信中表明他需要交租,向家人借錢要付利息等。這封信看似冷漠,卻最能教出不啃老的孩子!
日本家庭祝賀兒子生日快樂,之后隨即“警告”兒子,父母的養育責任已經完結,未來請做個負責任的成年人。怎樣才算負責任?父母直接談起錢來,明言兒子若想繼續在家里住,請交租金、伙食等費用,而且未來若想向父母拿錢,就當作借錢,兼付利息。此外,長谷川夫婦在信中還給了一連串忠告,例如要儲蓄等。
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無私,在金錢方面,是否不應太計較?在信中表明不再承擔養育責任,又談租金、談借錢收息,未免太冷漠?不過,筆者十分贊賞這封信,同時羨慕孩子能明確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孩子也不會生氣,反而稱贊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這也是家的福氣。
此信正是要點醒孩子,自立、不依賴父母的重要性。固然,20歲的年輕人入世未深,甚至仍是學生,故此父母每月僅收取千多元的租金雜費,明顯還是對兒子有一些“資助”,但就此要兒子建立為自己負責的意識,不要以為可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切的食宿、水電費用,不會平白而來。
和兒子談借錢要收利息,也是希望兒子有金錢觀。父母愿意在財政上幫助子女,但不希望孩子誤以為賺錢容易,借錢有條件、有借要有還,且要有付利息的代價,就是要孩子知道在天底下,根本沒有免費午餐。
溺愛是“愛”還是“害”?
一般第一代的創業者都知道金錢得來不易,所以小心運用,把錢積蓄成財富,雖渴望生活素質追上上流社會,但他們明白饑餓的痛苦,所以懂得積殼防饑。孩子自小就被教導要儲蓄,曉得父母創業艱難,避免亂揮霍。
享受與捱苦是兩件相對的生命行為,享受不工作就學不到經營之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經歷過艱難才知道路該如何走,多享受少經歷就失去生存本能。孩子學習好只是他們聰明些,但沒有德智體群美,只可活在父母的金錢享受之中。
給孩子拼搏的機會,就不能溺愛,不要教他們不勞而獲。金錢能否世代傳下去,實有賴于家庭對財富的正確看法,教孩子生存之道,而非教他們成為富豪、太子爺、大花筒。金錢用于幫孩子事業起步,家族財富也可注入家族企業,令企業得到更好的業績。
把企業發展為“常青樹”是企業家們的共同夢想。于是,很多企業家一早就刻意培養下一代,“接班人”兒時就可受到父輩們的栽培。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學習執掌未來財富和權力的真經。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此,比起上一輩,他們沒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毅力,更缺乏憂患意識。這些先天不足成為他們財富路上的最大“絆腳石”。同時,父輩創下的基業,他們感到深深的壓力,不僅沒有作為企業掌門人的那份成就與自豪感,反而是如履薄冰般謹慎。這也給他們放開手腳“獨闖天下”形成了無形的負擔。
溺愛孩子的家族,沒有幾家能富過三代。也許是父母那一代,或是祖父母那一代總有人在經歷掙扎起伏后才會富起來。
子女往往對此一無所知。以下案例并非鮮見:年輕男子在之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于21 歲時繼承了700 萬美元的遺產,家人告訴他,等他到了30 歲的時候還會得到更多的錢。他從大學退學后,買了一輛法拉利,后來又撞了車,并因為濫用藥物問題將錢財揮霍一空,最終以勞教收場。
一旦孩子們了解到他們比周圍大多數人都富有后,父母往往需要做出努力,向他們傳授腳踏實地的價值觀。
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也能從年輕的時候開始。父母可以建議子女到餐館或當地的商店做一些初級工作。等孩子們長大一些,可以讓他們參與到家庭的日常資金決策中來,比如管理一筆有限的汽車開銷、課外活動或一周的雜貨采購預算。
如果這樣做,當孩子將來要管理巨額財產時,他們管理得當的機會就大得多。如果孩子要擬定一個商業計劃,要允許孩子犯錯并收獲經驗。
家族文化串聯家族傳承
現在大家講的家族傳承,很多時候就是講企業如何傳承、資產和財富如何傳承。不過,據筆者了解,許多“創一代”在心理上非常認同家族精神,家族文化的傳承比物質財富的傳承更重要。畢竟,家族文化是家族傳承的核心,就像串起珍珠項鏈的那根線,或像一個人的“精氣神”。物質財富的傳承很容易斷,也容易被人們忘記,但只有家族精神文化的這根線和這種“精氣神”,能支撐家族傳承得更長久。
也就是說,家族精神文化的傳承比財富的傳承更為重要。當下中國談論的“富不過三代”,主要是說物質財富要傳承三代是困難的,不僅包含社會問題甚至是戰爭等因素的干擾,還有“富二代”自身能力不及等因素的牽制。
溺愛不讓孩子受苦,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懂經營家族企業,最后把錢花光,生意失敗。溺愛是孩子的絆腳石,令家族企業承傳困難。
即使在某個特定的時點,可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因管治問題使家族財富減少,但只要家族的精神和文化還存在,家族就也不會倒。就像人們看到地面上樹葉枯萎和掉落,但地面之下看不到的根系還在,那么整個家族就仍然有生命力,一有機會就能重新生長。這就是家族文化在家族傳承上,無法被企業治理、財富管理所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