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和“創意”都應該摘掉,光剩下“產業”,才是最準確的。只要他們默默地丟臉,而不是出來張牙舞爪地丟臉,我想我就能咬住后牙忍住和他們為伍而不以為恥。
藝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和“創意”都應該摘掉,光剩下“產業”,才是最準確的。只要他們默默地丟臉,而不是出來張牙舞爪地丟臉,我想我就能咬住后牙忍住和他們為伍而不以為恥。
一個有名號的江湖寫手,一個有夢想的創業者,一個有意思的藝術人。
當年我考上中央美院的時候,自豪勁兒還沒散完,就被隔壁三叔一句話給滅了。他說:你文化課成績那么好,考什么美院啊?
對這句話我一百個不服氣,在很多人眼里,考美院的原因是因為靠文化課根本考不上大學。裝作很耐心的樣子給解釋了好久,并且告訴他:部分美術生雖然文化課成績差,但文化課成績不代表文化,文化課好不一定有文化,文化課差也不代表沒文化,美術家也是文化的脊梁……
你看我多有文化,那時候說話用詞都是那么嚴謹:“部分美術生”……現在,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我覺得我得給三叔道個歉:您對了,我錯了!文化課成績真能代表文化!
這樣的事兒我痛心疾首寫過好幾篇文章了,真忍不住再說說。這回就不說某大鼻子批評家念“辛辛學子”,某知名藝術雜志光明正大寫“血脈噴張”這樣的小事了。藝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和“創意”都應該摘掉,光剩下“產業”,才是最準確的。
先說這個產業里做的事情,哪有創意的半點影子。現在文化創業,一下子起來幾百家網站,都號稱創新,不信你上網站看看,藝術的那身假皮都不用扒,不是抄的淘寶、孔夫子、美團,就是抄的一元云購、皮禿皮。當然,別的行業也在相互抄,可是人家沒腆著臉說自己是“創意產業”啊。
說到創業網站,厚著臉皮講這算商業,和藝術沾點邊而已。那展覽呢?一進798,滿大街的展覽海報,總能找出幾個嚇人一跳的展覽題目來,比如……就不說了,說了真的得罪的人太多,意思是直接用一些文藝界非常知名的書名做題目。說到這,可能會有人反對了:一個好的詞語,就因為被作家用作書名了,我們就不能用作展覽嗎?我當然準備好反駁內容了:你姓李叫李強李剛和多少人重名都不可怕,你爹媽得下多大的狠心敢給你起名叫“李世民”、“李太白”啊。
前幾天看到一個展覽的報道,大意是:某美院副院長個展“逝者如斯”近日在哪哪開幕,展出了多少件,某某和某某某等藝術圈大咖出席了該次展覽。我看到這行字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位副院長這么年輕,怎么就死了呢?仔細一看才知道,副院長沒有死,“逝者如斯”只是他的展覽題目。
的確是的,“逝者如斯”這個詞的確可以生硬地翻譯成“光陰如流水飛快”,可是那是有前后文關系的,而且,大哥,您那設計能不能不要把“逝者”和“如斯”分開寫?我怎么看怎么像紀念一個已逝老者的展覽,展出老者生前創作及部分遺物。這個詞一來符合作者的畫面表現,二來以證逝者為人。比如用于剛仙逝的羅爾純先生的展覽,一語雙關,而且符合這個詞散發的淡淡憂傷,不虧為一個好題目。
當然,瞥叟鼓樂可為大師,只要他們默默地丟臉,而不是出來張牙舞爪地丟臉,我想我就能咬住后牙忍住和他們為伍而不以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