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爐鋼水、第一架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第一臺1150毫米初軋機……在東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曾經誕生了數不清的“新中國第一”。而如今,東北經濟卻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近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把脈東北經濟發展并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專家表示,盡管東北經濟下滑壓力很大,但其要素稟賦和轉型潛力都十分可觀,只要持之以恒地推進改革,東北振興將指日可待。
增速下滑事出有因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東北三省增速排名均位于榜單尾部。其中,遼寧GDP增速僅為2.6%,排名墊底;黑龍江GDP增速為5.1%,排名倒數第三;吉林GDP增速為6.1%,排名倒數第四。而同期,排名前三名的重慶、貴州和天津則分別錄得11%、10.7%和9.4%的增速。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東北現象”表面上看是外需不足、投資拉動減弱造成的“減速”,但實質上是沒有解決好的傳統產業發展困境和老工業基地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看來,東北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它的物質基礎雖然豐富,但現在資源枯竭,生產工藝包括基礎設施都出現老化,這是其客觀條件的問題。第二,東北過去最早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而在新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其經濟體制卻未能很快跟市場經濟接軌。第三,這個區域獨有的亞文化也對經濟轉型發展產生影響。
四方面著力“變中求進”
那么,這種“新東北現象”應如何破局呢?
此次政治局會議為東北經濟振興開出了4劑新藥方:一是完善體制機制,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二是推進結構調整,下大氣力改變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單一產品結構。三是鼓勵創新創業,把創新作為東北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博士生導師劉鳳朝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雄厚的科技積累、完善的產業體系等諸多優勢,而且這么多優勢都復合在一個地區上是比較少見的,只不過沒有獲得很好地利用。
“事實上,政治局會議對東北問題作出了非常準確的判斷,一針見血地指出東北問題的根源在于體制機制。未來,只有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放松政府管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釋放市場競爭活力,創業創新行為才能獲得鼓勵,企業的盈利才能提升,稅收來源便有所保障,從而也就能有更多的財力來改善民生。”劉鳳朝分析。
挖潛力重在轉型升級
下行困難不足懼,補齊短板挖潛力。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東北地區的機遇顯然大于挑戰。專家普遍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還蘊藏著巨大的活力,裝備制造業在世界上還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今后相對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東北經濟仍將處在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在東北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競爭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仍將是第一位的。
“未來,除了體制機制改革之外,振興東北戰略的優化和調整也非常重要。”劉鳳朝說,在過去,我們比較重視投資拉動,這在緩解下行壓力的同時卻也容易帶來傳統產業體量的增大,因此未來政策上會更注重減稅、降費、增加轉移支付等政策路徑的優化,才能切實激發東北這座“老基地”的“新活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亦指出,如果繼續沿用倚重扶持、推遲或避免深層改革的路子,必定無法應對大幅縮減產能、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新挑戰,且要延誤時機。因此,必須用改革開放的思路和辦法,走出一條地區振興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