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2016年全年的經濟主題,也許比原本設想中的更為清晰——無論是從凱恩斯主義轉向供給側改革,還是站在“中國制造”的關口眺望“中國智造”,無論是京津冀三地的協同聯動,還是新能源替代后對經濟生活的巨大影響……它們都指向一個共同的關注點:節奏的變化。在過去的30多年里,我們習慣了快,習慣了大而全,習慣了一日看盡長安花,而在2016年,慢下去,就等于快起來,也許只是稅率百分點上的一點微調,或是新添寶寶后家里多買入的一個奶瓶……而它們,終將介入和改變我們的生活。在這一年里慢就是快。
給中國制造升升級
當中國的制造業從一顆鐵釘都造不出來,發展到建立起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并通過“中國制造”實現多年的快速增長,“Made in China”的標簽卻也日益不再光鮮。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缺乏響當當的品牌……這些軟肋都在制約著中國制造。發展智能制造,則是未來一年甚至數年內,中國升級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
“制造業的興衰印證著世界強國的興衰,裝備制造業的崛起已經成為國家間博弈最重要的砝碼。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裝備制造業也已經到了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說。
去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這個強化高端制造業的國家戰略規劃,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供了行動綱領。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將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10大領域,將成為中國制造的重點領域。
目前,人類工業生產已進入第四階段——智能制造時代。而對于北京來說,智能制造也具有格外特別的意義。
亦莊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內,世界機器人大會配套建設項目剛剛舉行完奠基儀式,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機器人科技展示交流交易的窗口和平臺。通過采用整機智能制造技術,京東方生產的大中尺寸液晶顯示器及液晶電視機,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產能,同時降低人員操作失誤造成的產品不良。成功開上五環的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將在3年內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商用化,5年實現量產…… 眼下,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北京市一部分制造業正在向京津冀甚至更大的范圍轉移。北京在發展制造業上的目標,則是實現“在北京制造”到“由北京創造”的轉型。在此過程中,智能制造也是北京的主攻方向。
京津冀共解一道大題
去年年底,北京數海科技CEO秦翯頻繁往來在北京與承德之間。就在不久前,承德高新區管委會騰出來整整一層樓,幫他招兵買馬。
“數據實現像水電一樣方便地交易。”去年2月,中關村啟動成立全國首個大數據交易平臺;緊接著,在年底,覆蓋本市的北京大數據交易平臺也正式上線。在這兩個平臺中,北京數海科技有限公司都是主要的創建者和參與者。
為什么選擇承德?秦翯心里算了這么一筆賬:承德氣候合適,適合大數據儲存;而隨著交通一體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承德與北京資源流動也更加便捷;而承德的人力成本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
對于承德來說,這筆賬也很劃算。未來承德要建立起來的其實不單單是具備存儲功能的數據中心,還計劃投入數據加工、交易、結算等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這一條產業鏈,將大大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初步預計,上線的第一年,河北大數據交易將達到20億元。
新年伊始,秦翯盤算著今年的大計劃:河北各地將建起分中心,參與交易;數海京津冀大數據平臺上線,讓京津冀大數據交易也將“協同發展”。而早在去年,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便提出打造“京津冀大數據走廊”,讓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生產要素在京津冀地區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
實際上,秦翯和中關村所暢想的,恰好也緊扣了時代脈搏。“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在2015年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這一項成為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五項基本原則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曾對外解讀,未來將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調整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加快推動錯位發展與融合發展,創新合作模式與利益分享機制,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進程中實現區域良性互動,促進三省市協同發展。
升級的紅利
毫無疑問,近期,“供給側”成了經濟政策表述中最火熱的高頻詞。
這么火的詞兒是啥意思,又對咱老百姓有什么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有很多生產電飯煲和馬桶的企業,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不嫌麻煩從日本往回背這些商品。不僅如此,新西蘭的奶粉、日本紙尿褲、韓國的化妝品……國內貨生產過剩,大家卻依舊熱衷海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陳昌盛說,“隨著衣食住行為主的消費實現了基本滿足,老百姓的消費升級明顯加快,向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發展,國內消費品供給規模有余而品質不足。”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GDP增速下滑,看上去是速度的問題,其實是結構問題作祟: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
如此看來,“供給側”改革不只是宏觀經濟的高深名詞,也關系到你我生活。老百姓更多選擇外國產品實屬無奈,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國內一些同類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需求,大家吐槽“擔心國貨質量”的背后,說明供給端提供的商品出了問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
有意思的是,一些創業者嗅到了“供給側”改革的味道。一家定制電商的模式是用戶下單后,工廠的生產線再生產,負責人興奮地曬著朋友圈:“我們的模式減少生產過剩和庫房壓力,以需求帶動生產,讓用戶低價格獲得高質量產品,和‘供給側’改革不謀而合”;各個行業B2B的創業者也活躍了起來,一家做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創業者說“通過用戶下單的數量,連接農戶的生產需求,‘土豆賣不出去爛田間’、‘牛奶供大于求只能扔掉’這樣的新聞不會再出現了”。業內都說,O2O冷了,而B2B熱了,找鋼鐵、找塑料、找鮮花……這種整合供應鏈的創業項目近期成了創投圈的“新貴”。
更可期待的是:房地產、教育、醫療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領域普遍存在供給抑制現象。因此,在改革中不斷打破這些行業中存在的各種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高效率增加供給,會讓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中國特色”問題得到緩解。
奶瓶尿布助力“保7”
多生一個孩子,將不僅僅影響一個小家庭,更是會作用于整個中國的經濟。
越是臨近2016年1月1日,全面放開二孩的消息就越緊鑼密鼓地出現。從今天起,修改后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正式宣告,國家鼓勵一對夫婦養育兩個孩子。而相對應的,是市場上所有相關領域的興奮。
二孩拉動消費,這已經是個深入人心的概念。
短期內,會產生新一輪的紙尿褲、奶粉、營養品、醫療保健、保險等消費需求,而這一類上市公司的股票,早就因為這樣最直接的利好而翻紅;中期看,家里成年人年齡的增長、事業家庭兼顧的困難,將對育兒嫂、保姆等服務業產生刺激。從硬件上來說,將五座車升級為七座車,從兩居室升級為三居室,或者因學區房年限要求不得不再次換房的需求已經產生;軟件上,絕對不能松懈的教育投入,將使得更多家長為第二個孩子買單。
長遠上看,在巨型經濟體中,人口規模會促進商業、技術等多種領域的創新,全面放開二孩將有望緩解中國人口紅利漸失的情況。更有機構測算,放開二孩以后,短期內消費紅利每年將達到1200億元至1600億元的水平。除此之外,伴隨著新生人口數量的增加,房屋、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內的民間和政府的投資都會成倍放大,因此在最開始的5至10年里,每年可能額外增加2250億元的投入。將為全國GDP帶來0.5%的額外增長;奶瓶、尿布、早教課程,將為“保7”帶來新的動力。
現在惟一需要擔心的,似乎是有多少人愿意生二孩。
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2月21日本市執行“單獨二孩”政策以后,截至2015年5月31日,北京市申請的戶數,超過4萬戶,遠低于此前預期。
這樣不太盡如人意的數據,也許是受到2015年是羊年的影響,金猴將至,各大婦產醫院和綜合醫院的婦產科再次重現“床位難求”的盛景。而從全國范圍內看,在騰訊發起的網絡調查中,有42萬余人次選擇了“一龍一鳳,圓滿了”選項,占比達到89.99%;有超過90%的受訪者支持放開二孩。
駛向技術品質提升年
“如果說2014年是新能源汽車進入家庭的元年,那么2015年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增長年,2016年則是新能源汽車品質提升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如是說。
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飛速增長,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武漢等多個城市的街道上,已不難看到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和私家車的身影。告別了尾氣排放的“黑尾巴”,輕裝上陣的新能源汽車對環境更友好,也將逐步帶來新的生活方式。
你在國家大劇院看一場演出,車就在門外的充電樁注滿能量;下班回到小區,你的車駛入可充電的停車位。隨著“互聯網+”的滲透和新能源生產準入制度的放開,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汽車技術也將走向深度融合。曾經只在豪華車上出現的車聯網服務如今已觸手可及。綜合傳統汽車制造企業的長處,輔以創新的硅谷基因,這是目前特斯拉的發展思路,也給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啟示。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助正逐年退坡,補助額度不斷下降。2017年-2018年補貼標準在今年基礎上下降20%,2019年-2020年補貼標準在今年基礎上下降40%。另外,從今年開始,能夠享受補助的純電動乘用車的續駛里程門檻已從8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車輛的最高時速也要求不低于100公里/小時。這就對汽車產品性能及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雖有上汽、北汽、比亞迪、江淮等自主品牌搶占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但放眼全球,仍未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業內看來,離開了對補貼的依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茁壯成長,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關鍵在于創新驅動,在于核心技術能力的提升。
整車跑得快,電池供不上,充電設施落后,一句調侃暴露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中諸多不協調因素。動力電池的發展滯后,大大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續駛能力。此外,充電不方便、成本高也是仍待解決的問題。
在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看來,到2025年,新能源將成為汽車動力的主流。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企業為了盲目搶占市場而忽略了核心技術升級,將逐漸被市場所淘汰,也將影響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外貿改革紅利集中釋放
韓國原產的2600噸液體硫磺在青島海關申報進口,企業原本需支付的2萬多元進口關稅降到了零。中國出口的一批迷你機器人進入韓國,節省稅費兩萬多元……從今年起,這樣的事情將成為每天的日常。
去年12月20日,中韓、中澳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時生效實施,并進行了第一次降稅,今天起,第二次降稅將正式實施。對于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是,將會有更多價格更實惠的韓國與澳大利亞商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龍蝦、鮑魚等海鮮為例,韓國和澳大利亞螯龍蝦的現行關稅分別為9%和8%,今年起下降為8%和6%;韓國和澳大利亞活鮑魚的現行關稅分別為12.6%和11.2%,今年起下降為11.2和8.4%。澳大利亞的配方奶粉關稅從12%下降至9%,韓國和澳大利亞都頗受中國市場歡迎的牛肉關稅分別從18.6%、18%下降至17.3%、16%。
機遇不僅存在于老百姓的菜籃子。中韓FTA承諾未來采用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開展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設立電子商務章節;中澳FTA在服務和投資領域也取得突破,中醫“走出去”以及各層次的人文交流合作都將是未來互聯互通的新亮點。
自貿區朋友圈陣容越來越強大。僅去年一年,中國已簽署14個自貿協定,涉及亞洲東盟10國、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冰島、瑞士等22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也有7個。
在去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商貿流通改革依舊大踏步前進,我國進出口總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也在繼續提升,跨境電商、旅游購物、市場采購等新興業態逐步形成。隨著我國自貿協定的“朋友圈”不斷擴容,商貿流通領域改革不斷落地。業內預計,今年我國外貿改革紅利將集中釋放。
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醞釀一攬子外貿穩增長的舉措,涉及出口退稅、減輕外貿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便利化等,有望在春節前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