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重點力度有所調整。對企業減稅等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而穩健貨幣政策也絕不要隨便放水。
人民日報4日在頭版頭條及二版整版刊發《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文。去年5月25日在同樣位置解讀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權威人士再度現身,就對當前經濟形勢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闡釋。
文章指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重點力度有所調整。對企業減稅等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而穩健貨幣政策也絕不要隨便放水。
文章首先給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義。
權威人士認為,從國情出發,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而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消除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兩種誤解。
當前為什么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權威人士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形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形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于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們不得不采取的重大舉措。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工作重點應該怎樣轉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努力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這就是: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文章著重解答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權威人士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確保2016年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減少,企業成本上漲和工業品價格下跌勢頭得到遏制,有效供給能力有所提高,財政金融風險有所釋放。
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要做好“加減乘除”。“五大重點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要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下功夫。從長期看,各項任務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從短期看,不同任務之間又具有“對沖”作用。比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可以減緩去產能帶來的“減法”效應。而去產能又會調整供求關系,防止出現宏觀經濟通縮效應。因此,“五大重點任務”必須全面推進。
權威人士認為,對于“做減法”,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尸”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僵尸企業”本來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維持了。
權威人士指出,“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內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體制問題。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
社會能否承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一些沖擊?
權威人士坦言,陣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陣痛是可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一個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得不邁過的坎、不得不闖過的關,必須加快步伐,加緊推進。
不過,對于推進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沖擊,切不可大意。比如,處置“僵尸企業”,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破產企業盡量實行“安樂死”。要高度重視、全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防范引發社會風險。更加細致地做好社會托底工作,比如,個別產能過剩嚴重的地區會出現職工集中下崗和財政支出困難,要深入細致地研究和實施配套措施,認真拿出因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