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技術創新成果不少,每年申報專利數量達70多萬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能夠有效轉化成生產力的比重卻低,問題出在實現創新的體制機制上。針對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我們需要探索出一條有助于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新路徑。
經過連續多年高速度增長,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二,堪稱世界奇跡。不過在全球大循環的背景下,我們多數企業利潤率低,職工以超時的勞動獲得低廉的報酬,而發達國家占據科技優勢,借助中國的發展獲得高額利益,這是目前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眼下我國不少企業尤其是制造業普遍覺得發展困難,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個:一是企業的科技創新,一是打造進入國際市場的通道。目前,中國的技術創新成果不少,每年申報專利數量達70多萬件,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能夠有效轉化成生產力的比重卻低,問題出在實現創新的體制機制上。針對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我們需要探索出一條有助于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新路徑。
一、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催化過剩產能
經濟轉型是一個整體性的結構調整。談到結構調整,理論界總是提出壯士斷臂,果斷退出,做減法。然而在現實中,這種提法理論和實際都行不通。產業的發展有它的慣性,若一味做減法,很多企業和就業崗位將消失,這個陣痛恐怕是我們承受不了的。我們既要調整產能供應側結構,又不能硬著陸,實現這一雙重目標,只能做產能催化,往落后產能中注入新的要素,運用新的技術、工藝、產品改造替換舊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從而催化出新的生產力,用催化的方法解決產能過剩,以創新驅動轉化、轉型和升級,實現鳳凰涅磐。
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癥結在于應用
我國的專利申請量已居全球前列,但不論科技界還是企業界,大家往往望“新”興嘆。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停留在論文和統計中得不到應用,企業的創新成果停留在展覽會上難以在市場上推開。創新是一個系統過程,就像鐵路線,斷掉一個,全路不通。這個斷裂環節,就是成果的有效應用。
創新成果的價值評價尚缺真實可信的制度設計,科技創新人才的激勵,知識產權的保護,企業創新的扶持,企業創新成果及產品進入市場的政策設計等等還不完備,國企對民族創新成果運用的牽引,民族崇尚創新的文明倡導,進出口的政策調整,驅動程序的利益機制的營造等等尚缺一貫和有力的制度性安排。要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就要通過成果應用來改變民族的心態,來激勵創新和推動創新。
中國企業發展的短板在于產品品質低,因此我們現實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而產品缺乏競爭力卻是絕對的。目前,我們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中受既有貿易規則歧視營銷通路受到阻滯和限制,多數產品在中低端市場流通,我們要看到綜合競爭力的不足,而不是就事論事奢談產能過剩。解決了產品競爭力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毛澤東說過,人間滄桑是正道。物質生產是經濟活動的本源,制造業是經濟繁榮發展的本質依托。試圖用服務業替代制造業,對于像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是危險的。
三、如何定義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當今的全球化經濟是發達國家占據話語和規則優勢的機制,貌似公平合理,發達國家鼓吹的市場引領對我們這樣的后發達國家是一個陷阱,國內市場開放進而國際化快,而國際市場實現有利于我們的國內化則比較遙遠,我們必須小心規避。
當前,全球化大格局早已形成,跨國公司占據全球貿易的絕對比重,世界市場的主體已瓜分完畢。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中國再想擠進去本來就是困難的,別人不可能真心地歡迎你成為平等的一員。這就好像一張桌子早已有7個人在吃飯,突然你說要加一把椅子,別人可能讓你好好坐下來嗎?我們創新的“新芽”怎么與海外發達的市場“森林”競爭?市場引領可行嗎?新的市場地位需要打拼,否則我們就只能繼續做全球經濟體系的農民工。
要成為全球經濟平等一員政府需要發揮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引領作用。政府怎么發揮引領作用?可以依靠國有經濟、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共和國的長子,理當起帶頭大哥的牽引作用,團結并帶領有遠見卓識、了解國際所謂平等本質、善于引領打拼的民族企業家在全球市場上打造中華民族自主品牌的認知度,把國內的過度競爭引向全球競爭從而規避強者給我們設置的規則、障礙和市場陷阱。
四、如何理解即將到來的高校師生創業潮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倡導和弘揚。五四以來,創新精神得到了弘揚和實踐,新中國的誕生就是創新的成果。黨號召全社會都來擁抱眾創時代,一個全民族全社會的創新熱潮正在興起,難能可貴。我理解的大眾創業是創國家民族之業——我們的大批企業和農村眼下正缺少人才,我們的高校畢業生要勇敢地到企業和農村去為其注入新的要素,催化企業、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就像廣大的科技特派員一樣,他們到農村和企業,和農民、和企業主建立利益共同體。如此,這將是國家和民族之福。我不認為當下是人人都去創辦企業的時代。如果科學家、教授、大學生都來爭相創辦新企業并推動成為潮流,其結果可能非初衷所愿。教授與企業家雙棲是少數,多數還是有定位分工,各安其份,各守其責,社會大分工才能健康發展。
鼓勵科學家和學者們創業,并不是鼓勵他們都去創辦企業。科學家辦企業能成功嗎?就像企業家轉行科學家一樣難。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自己的成果轉化不了,就想親自辦企業來轉化,這不都是科學家們的錯,是社會機制失靈使然,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順暢的轉化機制。
同樣,鼓勵大學生創業,并不是要鼓勵他們都去創辦企業。大學生創業熱情難能可貴,我們應予肯定和鼓勵,但是我們也一定要認識到創業成功是個小概率事件。大學生創業在喬布斯時代不少人成功了,現在的扎克伯格也成功了,但他們的成功都是基于特定的歷史機遇。大學生勇于創業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整體去創辦企業所導致的大概率失敗后果,創業者和社會都能承受嗎?
習總書記講過七個創新。創新是多方面的,新創企業是創新,崗位創新也是創新。社會越進步分工越細,每個行業和崗位對社會都不可或缺。安于崗位,并在崗位上創新、出業績,也是一種創業。崗位創新同樣受社會尊重。精于崗位工作,樂于崗位創新,對于構造一個健康的社會相當重要。構建和諧社會,每個人要先找好自己的定位,確定自己能做和做好什么。各盡所能,才是社會的基礎。如果每個人只愿去做企業家和科學家,不愿不想當工人、農民或清潔工,企業也辦不起來,機器人代替全部人工一時也還做不到。從個人致富到社會發展,都有一個過程。
五、如何啟動科技成果應用這個經濟新引擎
科研和產業兩張皮需要融合,創新發展需要探索一條創新驅動之路。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論壇,就是力圖為解決這一問題探出一條路。平潭創新論壇的宗旨是匯聚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政治家等多層面力量,打通信息對接的通道,用成功的案例來推動創新機制與體制的變革。科學家有創新創意,需要有眼光的企業家將其轉化為產品商品。企業家應用新的技術成果,需要金融資本的參與和支持。投資家有金融資本和風險投資的意愿,可以從中撮合科學家和企業家。政治家則在社會環境、產業政策上做好規劃和引導,構建市場基礎,起到牽引作用。這四個主體合力才能實現新成果的研發、應用和推廣,催生行業升級換代和新興產業的成長。
2014年福建的30位企業家聚在一起,大家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匯報一下企業家的想法,突出匯報實現中國夢企業應該的作為。這30位企業家的企業包括一二三產業的國企、民企、外企、臺資、港資等多種所有制,企業規模包含大中小微,它們都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關注過的。總書記在去年7月8號給企業家們回了熱情洋溢的信,闡釋政府簡政放權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市場更好發力,讓企業創新創造源泉充分涌流。總書記還號召企業家們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敢闖敢拼的精神,并對企業家們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總書記給企業家回信,在全國激起熱烈反響。我們平潭創新論壇把總書記給企業家們回信這個特殊的日子定為主論壇開壇的時間。我們還在全國許多地方辦分論壇,進行科技創新成果的推介和路演,努力打造示范性的成功案例,在全國復制和推廣。
科技成果轉化是政府、市場、社會三個方面的行為,是系統工程。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需要把政府的行政力、企業的市場力、社會自組織力這三力聚合在一起,打破既有藩籬,打造出一套全新機制。從長遠來看,市場和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非常重要的標志就是各歸其位、各守其責。政府做好市場和企業的守夜人,指路但不指揮企業運作。企業在法律的框架下誠信運行,在市場中實現優勝劣汰。社會自組織,比如企業家聯合會,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助推市場力撬動行政力的角色,最終實現政府行政力、企業市場力、社會自組織力三力匯聚合一推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