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小米的內容生態初見成效,不否認魅族、奇酷等手機廠商會爭相效仿,既有對內容抱有野心的視頻網站,又有志在必得的傳統電視廠商,手機廠商通過“合縱連橫”來復制小米、樂視的玩法也就少了很多門檻。
閉關、硅谷、攝影展、回歸,在過去的一年中,媒體上少了些黎萬強的身影,卻從未少過對黎萬強的關注。如今黎萬強在微博宣布重新歸隊,不少媒體對阿黎出山“拯救”小米抱以厚望,當然更多的仍是對黎萬強能否解小米之圍的質疑。
黎萬強閉關時,小米似乎所向披靡,并在4年的時間里奪得了國內銷量第一的桂冠。而小米的2015年好像丟失了之前的好運氣,在銷量上與國內第一失之交臂,在產品上近乎被友商所超越,不久前又引發了資本方對小米估值的重新思考。對此,小米高管直稱2016年將是小米的轉折點,黎萬強的歸隊無疑是小米釋放的一個積極信號。
救火隊員?黎萬強肩負的兩個使命
去年的這個時候,雷軍向全世界曬出了小米 6112 萬臺的銷量成績,如今華為、魅族等皆公布了自家的銷量數字,小米卻諱莫如深。于是乎,外界紛紛以“救火隊員”形容重新歸隊的黎萬強,而從其微博透露的信息來看,黎萬強的回歸肩負了兩個使命。
除了此前主管的小米市場營銷,黎萬強還將接管全新的小米影業,本身就有幾分收拾“爛攤子”的意味。
對于市場營銷,2014年及之前還是小米的最大優勢,但是“互聯網思維”和“風口的豬”這兩個詞匯就足以解釋小米在市場營銷上的成功。可在2015年,小米的營銷確實少有可圈可點之處,一方面小米的社交媒體營銷被魅族之流幾近趕超,就微博而言,除了軟的或硬的廣告,實在難有稱得上優質的內容出現,而地推、電視廣告等營銷手段本就不是小米所擅長的。
從“小米生態鏈”到“新國貨”,小米誕生了不少新的概念,或許是缺少了黎萬強的緣故,這些新名詞并沒有打消外界對小米的種種質疑。米粉節、手機控、參與感等詞匯讓黎萬強披上了營銷天才的外衣,也正是外界期許黎萬強帶領小米走出圍城的原因所在。營銷難掩小米在專利和技術上的短板,可對小米能否走出銷量決定論的泥沼以及為轉型造勢卻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米在營業上本來就是后來者,老沉10億美金布局內容,并未讓小米電視踏上發展的快車道,反倒是不少人把小米電視歸為小米的失敗之作。在電視市場,小米的對手很明顯也很強大,從玩法到營銷再到實際布局,樂視都可以說是碾壓了小米電視。正如王川所說:“小米的生態圍城獨缺影業一塊業務”,也就意味著小米必須盡快彌補在內容上的缺陷,參照樂視和其他視頻網站的玩法,內容是基于資本完成的,但怎么玩卻是基于人的。相比于樂視,小米有更強大的終端,雷軍對黎萬強的希冀也就很明顯,不過黎萬強在影業上是否能夠匹敵賈躍亭,小米影業能博出一個怎么樣的未來還不得而知。
黎萬強回歸可能帶來的變數
不管手機廠商們承認也好,否認也罷,過去一年內國內至少倒閉了16家手機供應商,不僅錘子手機等面臨代工廠倒閉帶來的生產危機,華為、中興等老牌手機廠商也受到了倒閉潮的威脅。2014年被成為手機廠商的洗牌之年,2015年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依舊激烈,可以斷定,2016年的手機市場依舊不會太平,樹大招風的小米勢必會首當其沖,黎萬強的回歸或許會改寫一些可能存在的變數。
首先,黎萬強的營銷手段能否擺正小米形象。2015年歲半,一直在銷量和性價比上振振有詞的雷軍突然話鋒一轉,提出了小米“新國貨”的口號,并開始強調“回歸初心”為員工重新洗腦。如果黎萬強能夠重新擺正小米的新形象,國內手機市場的格局恐再生變。
一則除了華為、中興等,新崛起的手機廠商究其核心實力仍是營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營銷策略也著實讓小米措手不及,如果小米能夠重新占領營銷的高地,恐怕一些手機廠商的日子會不好過。
二是正如前面所說,手機供應商的倒閉潮直接在考驗手機廠商的供應鏈能力,而就在剛剛工商總局公布了抽檢不合格的手機名單,不乏酷派、海爾等知名度較高的品牌,或將加速中小供應商的倒閉,那些正試圖借性價比崛起的手機品牌恐將受挫。如今正在走下坡路的小米,在2016年的風波里是興還是衰,和黎萬強不無關系。
其次,黎萬強掌管了小米影業,雖然結果還不知如何,但樂視恐怕是最不開心的。從電視到手機到汽車再到VR,樂視生態在過去的一年中可謂風生水起。我們不知道小米將會有怎樣的內容生態,考慮到小米的一系列布局,勢必和樂視的生態理念有相似之處。
假使小米的內容生態初見成效,不否認魅族、奇酷等手機廠商會爭相效仿,既有對內容抱有野心的視頻網站,又有志在必得的傳統電視廠商,手機廠商通過“合縱連橫”來復制小米、樂視的玩法也就少了很多門檻。小米從神話升起到走下神壇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沒有人知道手機市場的最終形態是什么樣的,但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是肯定不會錯的。小米曾掀起互聯網手機的浪潮,進而打亂了原先的市場格局,黎萬強回歸后是否會攪亂更大的市場呢?這是一個變數。
使命也好,變數也罷,我們對黎萬強的所有期許都是小米此前的奇跡。2011年12月發布第一部手機,2012年銷售額達到126億元,2013年銷售額316億同比增長151%,2014年銷售額743億同比增長135%,其中離不開黎萬強的功勞,尤其是參與感、手機控、F碼、米粉節等出色營銷,以及MIUI和小米網的成功。在微博中黎萬強強調了重新出發和熱淚盈眶,或許對于小米的未來已經有所打算。不過在黎萬強身上還有另一個詞匯,那就是中年危機,閉關一年后,黎萬強能否完全走出中年危機能否激情再續,亦或者說阿黎是否已江郎才盡?一切都還是未知。
作為小米的二號人物,不難相信黎萬強對小米的拳拳之心。還是那句話,營銷天才的重新歸隊,至少讓小米燃起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