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劉先生因資金緊缺,通過百度搜索到了一家擔保公司,并在網頁上登記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和身份信息。很快,該公司的客服打電話過來,“指導”劉先生提供了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碼等信息,隨后要求劉先生存18000元到銀行卡上,以證明他的還款能力。
1月1日,劉先生因資金緊缺,通過百度搜索到了一家擔保公司,并在網頁上登記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和身份信息。很快,該公司的客服打電話過來,“指導”劉先生提供了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碼等信息,隨后要求劉先生存18000元到銀行卡上,以證明他的還款能力。
劉先生將錢存到自己的卡上后,卻發現錢不見了,忙打電話問客服。客服說,銀行需要查看資金,查看完會將錢如數退回卡上。劉先生跑到銀行柜臺去查,得知卡里的錢在一個基金賬號里,劉先生也就沒有太在意。
當天下午4時左右,該擔保公司的“主任”打電話給劉先生,稱要測試劉先生的信用度,會打幾筆錢到劉先生的銀行卡上,看劉先生是否會如期將錢打還。緊接著,劉先生收到了三筆錢,分別是2000元、6000元、10000元,然后他按照騙子的吩咐,向其提供的賬號將錢匯了回去。隨后,對方讓他再轉6000元的財務保證金 ,劉先生突然醒悟了過來,又跑到銀行查,發現果真被騙了,他立即報了案。
劉先生怎么被騙的呢?民警介紹:“騙子利用受害者的信息,開通了基金賬號,將受害人卡上的錢劃入基金賬號中。隨后,從基金賬戶中將錢轉入被害人的銀行卡里,以測信用度的名義,再讓受害人將錢分次打到騙子的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