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上,由于成品油價格緊盯國際原油波動,除了價格本身,更引人關注的是定價機制改革。發改委2015年12月末兩次召開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座談會征求意見,就成品油價格機制是否應設置“天花板價”和“地板價”,價格調整方式如何簡化、優化等問題發表意見。
在國際油價跌跌不休的背景下,“地板價”似乎比“天花板價”更具有實際意義,新機制如何處理低油價與環境保護、能源結構調整之間的矛盾成為關鍵點。
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表示,天花板價也之前就有過,之前國際油價漲到147美元,國內油價到100美元左右就沒漲。設“地板價”很早也就有考慮,現在價格低下來,討論就更有意義。如果單從市場化的角度來考慮,“地板價”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從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有必要使國內產量保持一定比例,維持2億噸左右甚至力爭更多一些。這樣在世界石油供需偏緊,油價惡性上升的時候,也就會有一定的降壓能力,也確保在進口油氣出現意外中斷時,維持國內一定的持續供應能力。
如果我們完全以國際油價為基準,繼續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就會進一步加大國內原油生產的虧損幅度,相當一部分油田就不得不退出生產。一旦中斷生產和維護作業,以后恢復產能將十分困難,或必須大幅度增加再次投入提高成本。同時設立地板價也是可以理解的,與市場化也并不矛盾。現在油價持續下跌,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的,國內生產成本都在四五十美元,設立地板價一方面是保證國內生產,另一方面也是防止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