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中介問題,全都是老問題。
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來說,中介問題,全都是老問題。
今日看來新鮮的爭奪房源、電話騷擾、虛假信息、競相壓價,在房地產中介行業發展史上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過。至多是以穿著各種新技術的外衣出現,換湯不換藥。
但似乎一直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事實上,在房地產中介領域,監管部門顯得十分弱勢。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業內人士甚至表示,目前這個行業的確很亂,但要管的話,“還是得靠企業自覺”。
事實上,鏈家、愛屋吉屋們,一直以“行業顛覆者”形象出現,宣稱要推動行業秩序變革。比如,鏈家自建網站是為了抵抗虛假信息、抬高經紀人收入是為了提高從業者素質;愛屋吉屋降低傭金,也是認為現行的傭金價格不合理。
然而,半年多以來,與鏈家、愛屋吉屋越來越高的市場占有率共生的卻是非議、不信任。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監管缺位是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政府部門對房地產中介的監管甚少,幾乎是靠行業協會和大型企業“自律”。
比監管制度更松的是準入門檻,幾乎已經達到“形同虛設”的地步。在美國、澳大利亞,房地產經紀人是非常專業的行業,有嚴格的考試制度,從業者也大多是中等階層的白領,可以終身從事這份職業。而在國內,掛著“經紀人”名號的業務員們缺少專業的學歷教育,沒有相關資格認證,許多人只是把賣房當做磨煉銷售技能的一個過渡。嚴格來講,他們至多算業務員;通常一家門店里,只有兩三個人擁有經紀人證書,也只在最后簽約時“使用”一下。去年底,國務院還取消了房地產經紀人職業資格認證,行業門檻進一步降低。
然而,伴隨低門檻的并不是相應的低收益。如今,房價攀升、傭金高掛,行業的獲利空間比之前更大。高收益行業對應較低的從業門檻,可以用錢來打“人海戰術”,一個專業的行業就變成了勞動密集型工種,較低的從業者素質導致亂象橫生。
此外,中國房產中介與國外還有一項很大的不同,即買賣合一。在一些國家,買方經紀人和賣方經紀人是嚴格分開的,買方經紀人為購房者爭取最優惠的價格,賣方經紀人則幫助業主爭取利益。我國房地產經紀行業發展之初,也有“買賣方”的雛形,即在同一中介企業中分為“銷售組”和“房源組”。但這些年來,這一分隔已被打破,同一業務員一手牽上家,一手拉下家,很容易玩“貓膩”。
準入門檻低、規范不完善、政府缺監管,種種不健康的行業特征,對應的卻是畸高的收益。所謂“開張吃三年”,一名剛剛入行的業務員,也許可以憑“努力”,在短期內獲得數倍于其他行業的收入,誰不羨慕、誰不拼命?然而,俗語中還有個“三年不開張”的前提,“人海戰術”下,對普通業務員來說,成交賺大錢,與其說是“努力”,不如說是“運氣”。憑“運氣”行事的行業,豈能不亂?
就在最近,又一家行業巨頭宣布殺入房地產中介市場,易居中國將為中小經紀門店搭建服務平臺,幫助其運營更規范、交易更安全。聽起來,事情也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2016,真會是房地產中介轉型升級之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