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險企在網點布局上各有所長,未來可以進行交叉銷售,這種協同效應可能是立竿見影的。
銀行和險企在網點布局上各有所長,未來可以進行交叉銷售,這種協同效應可能是立竿見影的。
新年伊始,在“寶萬”之間的股權爭奪戰剛剛和平落幕之后,新一場股權交易又在銀行業上演。
日前,華夏銀行發布公告稱,現有股東德意志銀行將出售其持有的全部華夏銀行股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而人保財險擬以協議受讓方式,取得華夏銀行約21.36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9.99%,股權轉讓價格為230億元至257億元。交易完成后,人保財險將僅次于首鋼總公司,成為華夏銀行的第二大股東。
在德銀撤資華夏銀行之前,早已有一批外資銀行紛紛撤離內資銀行,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銀行承受資金壓力是其撤離的最主要原因。
而另一方接管人又是近日來備受關注的“土豪”險資,實際上,從2014年年末乃至貫穿2015年全年,險資舉牌上市銀行或坐上上市銀行重要股東位置的實戰案例也是接連發生。由于業務結構的競合以及資本金層面的需求,也促使上市銀行對險資也是欲拒還迎的態度,并沒有爆發出“寶萬之爭”那樣激烈的沖突。
因而,險資在與銀行的股權合作方面顯得更加可進可退,而銀行也在業務合作方面更加游刃有余,險資與銀行的聯手也在不斷為綜合金融發展布局。
德銀承壓轉股人保
2015年12月28日,德意志銀行宣布同意以人民幣230億元至257億元的對價向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其在華夏銀行持有的全部19.99%股份,該價格受制于交割時的最終價格調整。華夏銀行、人保財險于同日亦發布公告稱,人保財險與德意志銀行簽訂股份轉讓協議,德銀向人保財險轉讓其所持有的華夏銀行21.36億股,約占華夏銀行總股本的 19.99%。
對于此次轉股,昆侖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次貸危機后,歐美銀行的風險暴露不斷增加,來自自身以及本土經營的壓力較大。“德意志是全球較大銀行,對資本要求比較高,他有資本補充的壓力。另外,德意志銀行去年三季度有很大損失,風險暴露很大,未來周期內資本和經濟運行的壓力也很大,因此此次轉股的主要意圖是變現。”
有資料顯示,德銀去年第三季度財報虧損62 億歐元,并且去年6 月標準普爾降低德意志銀行評級至BBB+,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約11%,因此,面臨虧本與降級雙重“打擊”的德銀需要更加充足的資本金來應對潛在壓力。
而從2013年開始,一批外資銀行撤離內資銀行潮涌起,這背后由于外資銀行承擔資本壓力的同時,也與國內銀行自身的管理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實際上,從2005年首次入股華夏銀行開始,德意志銀行就與華夏銀行不斷簽署各種戰略合作協議,但德意志銀行并未過多介入到華夏銀行的實際業務中,即使有一些諸如信用卡發行等產品方面的合作,很多到目前也都不了了之。
李建軍表示,自2005年以后我國金融市場開放引入很多外資銀行進來,這很大程度上為中國銀行在公司治理技術提升等方面有所幫助,但實際上,外資銀行進入國內的真是目的并非做自身業務,而是想做戰略投資者,但是中國規定外商持股國內銀行上限不能超過20%,因此外資銀行不能在公司戰略上而只能在盈利方面控制經營,這與很多當年的投資理念不一致,這也成為外資紛紛撤資的原因。
但也有觀點認為,外資入股中國銀行雖然在過去十幾年間經歷了中國銀行業的大發展大變革,卻難言外資戰略投資者為中國銀行業務帶來巨大的幫助,中國銀行業務的發展與變化更多是自身適應市場不斷調整的結果。在中央財經大學郭田勇教授看來,戰投對中資行有幫助,但有些戰投與中資行的合作并不是相當融洽。
毋庸置疑,外資與國內銀行從當年的牽手到今日的分別或許已是必然趨勢,而國內銀行的股權被新晉“土豪”險資看重或許也是情理之中。
險資進入銀行業
一面是外資撤離“潮”,一面又是一輪險資搶灘“熱”。
從2014年開始至今,險資在銀行業的入股案例正在不斷上演,而在國內16家上市銀行中,險資也將投資對象主要鎖定在股份制商業銀行。
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與招商銀行都曾經被安邦系舉牌;浦發銀行 2015年下半年遭遇了富德生命人壽的多次舉牌;而2014年7月份,中國人保已經通過旗下兩家子公司大幅買入興業銀行 ,持股比例升至普通股股份總數的14.06%,直逼興業銀行第一大股東福建省財政廳的17.86%的持股比例;此外,早在2009年,平安集團就已經宣布了入主深發展的計劃,并于2012年成功更名平安銀行 .
而2016年初始,德銀撤離華夏銀行,華夏銀行又再度被險資人保財險成功收入囊中。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被險資舉牌的幾家股份制銀行中股權結構最大的共性就是沒有控股股東,第一大股東的合并持股量大多在10%-20%之間,其中部分銀行第一大股東由于具有國企或地方政府背景,一直以來被視為難以撼動,產業資本也大多不愿主動發起股權爭奪戰。
某資深并購律師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股權結構上來看,即使沒有險資介入,這些銀行也面臨著其他野蠻人并購的風險,事實上,部分銀行此前已經發生過股權爭奪戰,現有第一大股東甚至曾經一度丟失了第一的寶座,最終依靠定向增發重回股東榜首位”,
“由于銀行股大多股本量巨大,除了資金來源包容性巨大的險資以外,其他類型的資本(例如產業資金)很難”一口吃掉個胖子“。”上述律師表示。
盡管業界對于險資搶食銀行股權的動機有多種猜測,但是除了已經絕對控股平安銀行的平安集團外,目前大部分險資股東并還并未深入介入參股上市銀行的日常經營。
以2014年1月份之前已經坐上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安邦為例,民生銀行2015年中報中32次出現“安邦”字樣,但是全部描述都僅與股權有關,但卻并未在業務層面和管理層層面提及安邦,這也表明安邦對于民生銀行的日常經營目前并沒有深度發聲。
綜合金融發展布局
無論險資布局銀行業意圖何在,能為銀行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或許才是值得考量的問題。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認為:“二者在網點布局上各有所長,未來可以交叉銷售,這種協同效應可能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在聯合拓展投資銀行、資管方面也會因各自優勢而更具市場競爭力。”
“但是,它們都是國企或國企基因,也可能存在融合上的困難。”趙慶明坦言。
對于人保接盤華夏后的發展,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這將彌補華夏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短板,華夏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剛剛布局,目前僅有金融租賃公司。人保集團旗下擁有保險、信托 、證券、基金等子公司,有望和華夏銀行展開戰略合作,形成協同效應。拓寬了華夏銀行的獲客渠道,人保集團的海量保險客戶有望引入華夏銀行,雙方進行客戶共享,開展交叉銷售。人保集團作為央企,入股后將提升華夏銀行的資本實力和市場形象。
而險資入股銀行業,最為重要的發展在于奠定了綜合金融發展布局的基礎,李建軍表示,現階段銀行混業經營趨勢較明顯,不僅需要銀行在進行存款貸款業務外還需要提供多元服務,銀行必須涉足多領域才能獲得支持,因此必須需要尋找在這方面帶來空間的支持者,而保險正是“最佳伙伴”。
民生銀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銀行與保險之間正從過去單一的代理銷售合作發展到更高層次的股權合作,有利于銀保建立更加緊密的穩固關系,實現信息和渠道共享,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也有利于提高銀保集團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