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解讀供給側改革之“七問”】在CES這里,可以看到供給側的成果。比如4000多家企業,中國就占了接近1/3,深圳有那么多的企業都在這個陣營里面。而且有相當多的都是很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
1月6日,CES國際消費電子展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如期而至。展會期間,興業全球基金與東方財富網共同主辦的2016CES中國投資人酒會也在當地成功舉辦,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復旦大學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陳靖豐、興富資本創始合伙人王廷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李黔、天天基金網總經理助理黃妮娟、興業全球基金督察長馮曉蓮、上海興全睿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大威等重量級嘉賓出席。
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復旦大學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的發言如下:
我想從一個更宏觀的背景,來談談對于中國一些問題的看法。
在CES這里,可以看到供給側的成果。比如4000多家企業,中國就占了接近1/3,深圳有那么多的企業都在這個陣營里面。而且有相當多的都是很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
去年6月2號《人民日報》發了一個“五問”,中國經濟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形勢。今年1月4日發了“七問”,增加了兩問。這是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七問”,這篇文章建議大家一定要讀,提到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我自己讀了好幾遍,我認為比較切身的體會有三個:
首先,國家對于中國的經濟形勢有明確判斷。這篇文章里面講到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了“四降一升”(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問題,怎么解決?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回到供給側。去產能、去杠桿等等,現在要開始做了,國家對情況的了解比我們要深、要直接。
其次,國家已經準備“除舊布新”,準備好了要過難關、過大關,迎接陣痛。我一直認為,中國很難進行結構調整,不能說“除舊”,只能“化舊”,讓它慢慢的消化。然后靠新生的各種各樣的力量慢慢大起來,布新、化舊,慢慢走過這樣的隧道。這個隧道,現在大概是在中間,前面有100米,現在大概是54、55米的樣子,但慢慢來還是可以的,畢竟中國還是有很多充滿活力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像在座的各位,創造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力量還是很大的。
再者,我們覺得有很大的信心,覺得有亮點。在這篇文章的最后,它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三個重大原則是什么?第一,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任何束縛和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言行,都背離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必須堅決反對。就是發展生產力、搞經濟建設。第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于政府,強調更好發揮,不是更多發揮。要集中精力抓好市場管不了、管不好的東西。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不是更多的發揮。事實上政府的作用,是收縮的,是更多要市場去配置的。第三個叫堅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當前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于企業家要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他們的預期,給他們吃定心丸。對于創新機制,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對于各級干部,要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注重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
文章通篇看完,最后這點,我覺得最最重要,影響到我們國家經濟結構,影響我們國家經濟活力的三種人,要特別特別的重視,發揮他們的作用。首先,要是企業家天天心思不定,心思浮動,這個今天被帶走,明天那個移民了,這就很麻煩了。第二,創新人才,指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和精英人才。這個習總書記講過很多,說創新驅動就是人才驅動。第三,各級干部。我覺得這句講得特別好,國有企業、央企管那么大的資產,現在不準讀EMBA。管了那么多的錢不讓接受教育。
我昨天寫了文章,提兩個建議:第一,這些人讓他們去讀書,可以讓自己出一些錢,單位出大頭。單位出大頭,如果書讀不下來,拿不到文憑你再讀,但你不能不讓讀書。搞創新驅動,搞知識經濟,不讀書行嗎?第二,我接觸了不少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官員和國企,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激勵不兌現。一開始說招商引資之后有什么樣的獎勵政策,完成任務之后有什么樣的政策。過去都有很好的激勵措施,現在因為反復等,全部停了,所以沒有勁頭。這兩條,第一個是讓人讀書,第二是該給人家的激勵,組織上一定要講契約,這就好辦了。所以我認為,如果能把這幾個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調動起來,我們中國人還是聰明、勤勞、勇敢,注重教育的。如果這些能做到,可以讓創造的活力、有效供給的活力充分的釋放和發揮。我們從深圳這種“中國企業家精神”之城當中看到這樣的活力。
總結一下,我認為2016年甚至接下來的2017、2018年,大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現在的情況下應該干什么?既然傳統的磚頭時代、重化時代不靠譜、跟不上了,本來說磚頭時代我們搞財富大爆炸、搞證券化,搞紙頭時代。但是紙頭時代的風險也很大,要高度注重風險。但是有一件事是非常靠譜的,就是人頭。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在講他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時候就用一句話概括,投在人腦中的錢,比投在機器中的錢,能賺更多的錢。
我覺得投資與自己的健康、教育、知識,包括多去看看電影,多讓自己的心情好一些,以后每年組個團來一下CES,我們的生活狀態、生命狀態會更積極、更健康。所以我認為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在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同時,多投資一些自己。多從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和讓自己擁有一個活性生活的角度,這樣狀態會好一點。如果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一點點把我們的狀態、精神和方方面面調整起來,那我覺得供給側可以慢慢釋放出更多的動能和活力,我覺得經過2到3年,中國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