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電商,成了剛剛過去的2015年風口上的那只“豬”,畢竟它有一個萬億的市場。不燒錢會死,燒錢卻不一定能活。二手車電商在這個魔咒里掙扎著,思考著許給VC的盈利承諾,究竟該如何兌現。
二手車電商,成了剛剛過去的2015年風口上的那只“豬”,畢竟它有一個萬億的市場。不燒錢會死,燒錢卻不一定能活。二手車電商在這個魔咒里掙扎著,思考著許給VC的盈利承諾,究竟該如何兌現。
直奔金融
不知何時,二手車電商開始沖著金融這個目的地猛踩油門。
近日,二手車電商平臺車貓網上線了金融產品“喵喵速貸”。這意味著,這家在去年9月初斬獲12億元融資后就放言做汽車金融的二手車電商,金融布局終于落地。
眼下,二手車消費者想申請金融服務,主要依托于傳統金融機構。然而二手車的非標性和評估的專業性,令傳統金融機構無法精準估價,對回收的二手車也很難消化。因此在面對二手車消費者貸款需求時,往往面臨著手續復雜、貸款成本過高等諸多不便,傳統金融機構為控制風險而產生的高門檻、高利率、低通過率等弊端便逐漸顯現出來。
“喵喵速貸”喊出來的聲音是:“貸款申請僅需線上提交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銀行卡號;無需提交任何紙質資料;30分鐘即可出授信結果……”聽起來好像挺吸引人。而按照車貓網的規劃,今年更是要在全國拓展30個城市,成交量將突破13萬臺,“金融業務收入有望突破15億元”。
其實,車貓網只是二手車電商平臺里向金融吹響沖鋒號蕓蕓眾生中的一個。
早前,規模最大的優信推出了“付一半”,即消費者可以一次性首付車價50%,在方案期間內無月供,方案結束后,消費者可以選擇不付任何尾款歸還車輛或者付清尾款,完成車輛購買;平安好車依托背后的平安銀行,推出了“二手車易貸”,買者最高可獲得成交價8成的車貸授信,首付最低2成,最高可貸500萬元,利率比同行低10%-20%;車易拍也開始布局“分期租車”計劃;此外,人人車和瓜子二手車也紛紛嫁接銀行,鉚足了勁兒尋找金融的應用場景。
對于二手車電商平臺來說,眼下已來不及思考嫁接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不是通往盈利的正確打開方式。它們已然把汽車金融視為止虧的救命稻草,抓住死死不放。
路長道遠
業界都知曉,如果不走金融這條路,二手車平臺實現盈利很難。
目前,不論是什么模式的二手車電商平臺的獲客成本都非常高昂。對于盈利來說,單薄的2%-4%傭金杯水車薪。于是,拓展上下游產業鏈成了二手車平臺走出虧損泥淖的出口。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預計到今年年底,二手車交易金額將會超過5000億元,二手車年交易量超過1000萬臺。如此龐大的市場,伴隨二手車貸款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傳統消費貸在二手車領域體現出的種種不足,汽車金融已然成為二手車行業追逐的盈利點。
汽車金融像杠桿一樣,讓更多車源流向二手車市場。只有前端的口子被撬開,整個二手車市場的蛋糕才會變大。
據蓋世汽車資訊統計,美國、日本、西歐和印度市場的汽車金融滲透率分別約為90%、70%、70%和60%。2012年我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為3920億元,到了2014年我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已超過7000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達到33.6%,但2014年我國汽車金融滲透率卻僅有令人尷尬的20%左右。
與國外相比,我國汽車金融滲透率雖有很大差距,但整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在以每年25%的速度持續擴張,汽車金融需求非常強勁。而此趨勢也同樣適用于正處于潛能巨大的二手車市場。
“這么一想好像整個市場、整個未來都是你的。但是,要想吃這塊肥肉,手里沒有大把的錢是不行的,同時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內一二手車電商平臺相關人士對新金融記者說,“絕大多數平臺上的汽車金融產品都不完美,要么是買者申請貸款的門檻高,要么是申請貸款的通過率低,要么是買者的貸款利息高。”
模式之爭
一般說來,模式可以是2B的,可以是2C的,甚至可以是2VC的——專門騙投資人的錢。但這是個特殊的領域——需要囊括其他所有行業才能歸集出來的B2C、B2B、C2B、C2C,在二手車電商這一個領域里就全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
從二手車電商誕生的那一天起,關于模式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對于二手車電商平臺來說,如何走向盈利是場考試,卻同時也是一個自命題作文。大家都奔著自己早早定下的題目,搜羅能支撐的論據,自圓其說。
一輛二手車從賣車人手里到買車人手里,需要經歷生產(C2B)、流通(B2B)和消費(B2C)三個階段。在這個冗長的鏈條中,賣車人和買車人兩個終端環節的需求是嚴重對立的。
讓人又愛又恨的二手車,只要不出手就在不斷貶值,還要占用保險費用、停車費用和保養費用,車主對快速脫手的需求往往還要大于價格。所以,在二手車產業鏈上,B端有天然的尋租空間。如若單純地去做C2C,即使有著海量的車源信息以及買家資源,卻仍然只是一個低效的平臺。但是,在這個行業又有著“得車源者得天下”的傳說。
作出選擇,就意味著有所舍棄。而各個平臺卻都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整個市場仍然處于割據混戰的局面,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現在談終極模式為時尚早。”上述人士說,“都喊著會盈利,但卻都在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