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申萬宏源分析師王勝指出,我國銀行理財業務距離資管業務真正的本質--“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相距甚遠:一方面,理財產品投資渠道受限,產品種類較少,無法真正滿足客戶的資產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對銀行而言,理財產品主要是作為存款的替代品存在,在約定預期收益率、剛性兌付、期限錯配等方面都存在問題。
日前,申萬宏源分析師王勝指出,我國銀行理財業務距離資管業務真正的本質--“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相距甚遠:一方面,理財產品投資渠道受限,產品種類較少,無法真正滿足客戶的資產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對銀行而言,理財產品主要是作為存款的替代品存在,在約定預期收益率、剛性兌付、期限錯配等方面都存在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化特征將更加明顯,而理財資金投向資本市場仍是大勢所趨。
凈值型產品去預期
王勝指出,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目前仍以面向個人中小投資者為主,以短期限產品為主,彰顯其替代居民存款的簡單功效,這也是“剛性兌付”和期限錯配問題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所在。
從2013年10月起,銀行根據監管部門試點要求推出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即開放式凈值型產品。王勝指出,與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相比,凈值型產品最大的特征是去預期化。“預期收益型產品在理財產品存量中占絕對優勢,其實就是相當于契約型存款,是利率市場化之前的替代品。利率市場化后,預期收益型產品將回歸存款或貨幣市場基金。”王勝表示,“從產品端來看,凈值型產品是銀行資管轉型的大趨勢,部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已經以凈值型產品為重點。長期來看,這有利于打破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但仍需培養客戶的正確理念,短期內難以迅速鋪開。”
普益財富研究員魏驥遙認為,在傳統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遙遙無期之時,凈值型產品的發展極為重要。“凈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使得投資者能理解其所要承受風險。將風險讓渡給投資者后,收益率上限也能明顯提升,增強客戶黏性,有效地應對”資產荒“帶來的壓力。”魏驥遙稱,因此,今年銀行可能加大向凈值化產品,或較為基礎的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轉型的力度。
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的李萍等人則指出,隨著高凈值人群理財需求的增加、資本市場及外匯市場發展,理財產品層次將不斷豐富,凈值型、結構化產品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相關產品的發展也有助于銀行打破“剛性兌付”。
收益率下行有緩沖
李萍等人預計,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市場化特征將更明顯,“受資金面寬松和實體經濟增速回落的影響,收益率水平將繼續呈現下行趨勢。”
華創證券債券首席研究員屈慶指出,從資產決定負債的角度看,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利率能否下行,取決于其持有的高收益資產到期的情況:從債券角度看,2016年到期規模比2015年多約3000億元,且均是2011年購買的高收益信用債;從信托角度看,2016年到期規模與2015年相當,為2013-2014年購買的高收益信托。“高收益資產到期意味著銀行理財的發行利率有下行的空間。”屈慶稱。
屈慶同時指出,從債券、信貸兩大理財投向來看,2016年兩者利率下行空間不大,“信貸方面,銀行惜貸的情況可能有所改善,尤其是對政府信用的擴張會有所改善,因此,信貸資產占銀行理財的比例可能有所上升。債券方面,未來供給加大后,利率下行空間也較為有限。”
屈慶認為,2016年高收益資產或來自股權市場,并減緩銀行理財產品利率下行的速度,“股市衍生出的泛固收市場容量巨大,打新、定向增發、股權質押、私募 EB債、分級A、高分紅的藍籌股均能提供較高的回報。”而且,銀行在第一季度還有沖規模的沖動,因此,更不可能把理財利率主動下調得太多。
屈慶還指出,保險的高收益資產也不容銀行理財市場忽視,“保險通過萬能險獲得高成本資金,并通過優先劣后的方式引入銀行理財資金,最終投向股市,以博取高收益,無形中也抬高了銀行資金的收益率;從保險資產看,股權市場占比持續提高,保險公司資產規模持續放大,保險成本高企。”
王勝表示,從資產端來看,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在仍以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為主的固收資產投向基礎上,減少對非標資產依賴,加大對權益類投資是大勢所趨,“在”資產荒背景下,面對監管層對非標業務的限制和債券利率的下行,銀行理財資金有動力加大權益類配置,以提升投資組合收益,在資產配置向權益市場轉移的過程中,分享我國資本市場繁榮發展、直接融資比重日趨提升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