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一二線樓市地價高、競爭激烈,讓中小房企陷入搶地難的困局。同時三四線城市住宅市場庫存高企,令部分房企逐步退出。進入2016年,房企們面臨的局面仍舊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房企選擇進軍商業地產。然而近幾年商業地產過剩的趨勢,能否令選擇“投靠”的房企重新獲得生機?
倒閉潮頻現 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成“香餑餑”
商業地產過剩且同質化已成為共識,一二線城市的“倒閉潮”更是頻繁出現:尚泰百貨去年接連撤出沈陽、杭州、成都的萬象城;萬達百貨在沈陽、寧波、青島等也相繼關閉;樂購在山東的6家店全部關閉……這樣看來商業地產似乎也并不能成為房企的避風港,如果仍要在商業地產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怎樣布局才能使其成為真正的“肥肉”?
作為商業地產佼佼者的萬達,有消息稱其2016年在全國將開56個場子,比2015年的26家增加了一倍多,并將深入布局三四線城市。萬達的這一舉措或許將成為2016年商業地產的風向標。三四線城市的商業市場落入眾多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的視線當中。
從三四線城市人口情況及商業格局來看,對于商業地產的發展來說,的確是一個重大的機遇。首先,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占到全國城市人口的53%,但購物中心只占到全國的16.5%。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口數量還在增加,且隨著城鎮化發展,居民的收入、消費水平以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都會隨之增高。這無疑令三四線的商業地產擁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其次,從目前三四線的商業格局來看,與一二線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不同,三四線城市的商業地產還處于發展中階段,成規模的商業項目少、品牌店鋪少、有影響力的商業地標少,而隨著三四線城市居民消費意識的提高,商業地產結構、消費模式急需升級。
以上兩大優勢,讓很多房企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面臨極大競爭壓力的中小房企,進軍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的愿望更加強烈:正榮集團董事、總裁黃仙枝表示,3年內將開業10個購物中心,未來5-10年可達30-50個購物中心;新城控股近年來加快了商業地產的擴張步伐,并明確對外表示,商業地產將重點布局三四線城市,每年新增商業項目至少10-15個,2017年累計開發40個商業項目,到2020年,商業綜合體開業及在建項目達到80個以上;嘉凱城則從住宅開發商調整為做城鎮購物中心和住宅的雙向房企……
機遇與風險并存 因地制宜與創新升級才是王道
誠然,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發展的廣闊空間,讓眾多房企看到了“春天”,但面臨機遇的同時仍不能忽視其存在的風險與挑戰,如果不能避免商業地產的發展短板,仍無法避免倒閉的命運。有業內人士認為,商業地產過剩只是相對的,更重要的是它到了一個轉型期。無論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傳統商業隨著時代的發展都已經同質化并面臨淘汰,當下以及未來的商業地產,更注重的是服務、是體驗,集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場景體驗式商業、綜合全能型商場成為發展的側重點。
同時,如選擇進軍三四線城市,還要對當地的環境、人口結構、生活水平等進行分析。中國三四線城市數量繁多,發展水平的差距也非常大,對新型商業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因地制宜來選擇布局的城市以及適宜發展的商業形態,并充分進行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