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共計開展4000億元逆回購,其中包括29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1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
市場預期中的央行“雙降”沒有到來,卻迎來了不亞于“雙降”的大招。就在本周,央行下調了3個月MLF利率75個基點至2.75%,通過SLO、MLF、逆回購等向市場凈投放資金高達9550億元。
對于央行在貨幣政策工具使用上的變化,1月8日《證券日報》刊發的《穩定市場預期央行仍需出手》一文就進行了分析。該文認為,央行可降準的幅度在2個百分點左右,但定向降準的幅度卻沒有限制。由于通脹因素的不確定性,降息的空間已經收窄。其他政策工具則大有用武之地。
事實也確實如此,央行今年加大了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比如SLO、MLF、逆回購等。1月18日,開展550億元3天期SLO.1月19日央行共進行了4次操作,分別是:開展800億元7天期逆回購;開展750億元28天期逆回購;開展3280億元3個月期MLF;開展820億元1年期MLF.1月20日,開展1500億元6天期SLO.1月21日,共計開展4000億元逆回購,其中包括29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1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
剔除已經到期的550億元3天期SLO和昨日到期的16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截至昨日,央行在本周釋放的流動性就達到了9550億元。這個規模已經大大超過了降準0.5個百分點理論上可釋放的6785億元資金。
央行在日前召開的商業銀行座談會上指出,當前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節好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市場利率平穩運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央行并對短中期流動性需求做出了應對方案。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隨后表示,6000億元以上的中期流動性規模安排,有替代降準作用的含義,也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和利率。他強調,如果過度采用降準的措施,可能導致對短期利率過大的下行壓力,不利于穩定資本流動和匯率。
“目前對流動性影響比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財政存款、節日資金需求、外匯占款負增長等,其中前兩個為季節性因素,采取適當措施即可應對,而后一個因素則需綜合施策。”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交易員據記者表示,從央行已經采取的措施和貨幣政策儲備工具來看,除了降準之外還有很多措施可以釋放外匯占款負增長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但該交易員強調,如果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國內銀行體系流動性波動加大,需要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降準仍是增加基礎貨幣供應的一個可以立竿見影的工具。畢竟目前17%的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一定的下調空間。
對于春節前的流動性管理,市場人士認為,應重點關注央行在逆回購品種上的選擇、創新政策工具的使用。而對于降準的時點,則延后至3月底或4月初。(中國證券報)
央行昨日大放水 降準時機謹慎選
昨日,央行公開市場進行2900億元28天期、1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單日規模創三年之最。
此外,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人民銀行對20家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共3525億元,其中3個月、6個月、1年期均為1175億元,利率分別為2.75%、3.0%、3.25%,引導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短期流動性缺口約2萬億元
同時,人民銀行分支行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開展常設借貸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額提供流動性支持,積極發揮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SLF期限包括隔夜、7天、1個月,利率分別為2.75%、3.25%、3.60%。
據分析師測算,當前短期資金缺口規模約在2萬億元左右。資金面緊俏受長短期資金缺口影響,長期屬性資金缺口如外匯占款減少、一月份例行的繳稅,短期性的資金缺口包括存款準備金上繳沖擊和春節的提現需求。
民生固收測算指出,財政存款上繳約4000億元,外匯占款本月流失約6000億~8000億元,春節前M0擾動約1萬億元,MLF凈投放+28天逆回購投放約4800億元,納入后續流動性支持6000億元,靜態缺口資金約有萬億規模。
避免放大人民幣貶值預期
但節前降準仍有概率和空間
央行用逆回購操作和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操作應對短期資金壓力,用MLF等工具來提供中長期流動性需求,意圖是維持流動性穩定而不是過度寬松,用定向寬松的“滴灌”取代“漫灌”?;驎ㄟ^下調隔夜和7天SLF利率25bp的方式縮小利率走廊寬度,引導短期市場利率下行。
華泰證券研究認為,在對沖基礎貨幣缺口的主要邏輯下,春節前降準仍有概率和空間。但釋放流動性稍有不慎可能會釋放出全面寬松信號,放大貶值預期,因此降準的時機會比較謹慎地選擇在貶值預期回落穩定時。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度波動影響到了人民幣資產的價格,央行在流動性管理上不得不同時兼顧貶值預期和金融穩定。(廣.州.日.報)
央行表態要推數字貨幣 A股等金融生態環境或巨變
"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1月20日召開的央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傳遞出了這樣的政策信息。受此消息影響,1月21日,A股市場上的移動支付概念股整體"躥紅"。而數字貨幣更深層次的影響,則有可能引發A股等金融領域生態環境的巨變。
這不是央行第一次對數字貨幣表態,早在2013年12月5日央行等五部委就曾針對比特幣發出了防范風險的通知。
央行的最新表態,對數字貨幣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可信可控云計算、終端安全存儲、區塊鏈等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貨幣的發展給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是央行重新審視并給予高度重視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數字金幣和密碼貨幣都屬于數字貨幣。它不能完全等同于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貨幣,因為它經常被用于真實的商品和服務交易,而不僅僅局限在網絡游戲等虛擬空間中。目前,各國中央銀行不承認也不發行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也不一定要有基準貨幣。目前全世界發行有數千種數字貨幣。
1月20日央行召開的數字貨幣研討會規格很高,央行行長周小川出席會議,副行長范一飛支持會議,來自央行、花旗銀行和德勤公司的數字貨幣研究專家就相關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目前,包括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高盛等在內的很多機構都已開始對數字貨幣進行研究。
據介紹,央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并于2015年初進一步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下一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團隊會進一步明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做好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數字貨幣的多場景應用,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與市場上現有的數字貨幣不同,央行正在研究的數字貨幣的設計更強調立足經濟、便民和安全原則,切實保證數字貨幣應用的低成本、廣覆蓋,實現數字貨幣與其他支付工具的無縫銜接,提升數字貨幣的適用性和生命力。
發行數字貨幣的好處多多,比如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實現。
對于新生事物,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在央行喊話要爭取早日推出數字貨幣后的第二天(21日),A股市場上的移動支付概念股就受到了資金的追捧。
筆者以為,未來數字貨幣的應用推廣,將對金融領域產生深層次的影響,包括銀行、證券、P2P等金融領域的數字化程度將直線上升,從而引發金融領域生態環境的巨變。
盡管央行已經非常明確的向市場傳遞了要盡早推出數字貨幣的信息,但距離其真正面世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此期間,A股相關概念股會隨著數字貨幣的進展而逐步獲得長線資金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