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會上,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王洪平通報了“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15年寧波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
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首超工業
昨天的會上,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王洪平通報了“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15年,寧波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8.3%。財政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其中上繳中央財政突破1000億元,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3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3.6%。城鄉居民的收入分別達到47852元和26469元,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寧波城市核心競爭力是“港口”。五年來,寧波舟山港集裝箱吞吐量已經突破2000萬標箱,位居全球港口第4位;貨物吞吐量完成8.9億噸,位居全球港口第1位。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突破1000億美元,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
這一成績,與全國全省相比情況如何?寧波市統計局總統計師許婷婭談到,2015年寧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高于年度目標0.5個百分點。增速與全省持平,且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
之所以能逆勢回升,她認為還是跟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變化有關,在營利性服務業、非營利性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四大行業的帶動下,2015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5%,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6.6%。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工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今年工業投資新的增長點。
據悉,2015年寧波市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副省級城市中分別排在第8位和第6位,比2012年均提高了兩個位次。經濟總體上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增速、就業、物價及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標走勢平穩,符合預期。
展望“十三五”
未來五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年均增長7.5%
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
就在剛剛結束的寧波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奇透露,“十三五”開局之年,寧波要力爭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不少人覺得振奮,因為看到了能為老百姓切實帶來實惠。
那么,“十三五”的奮斗目標是啥?昨天的會上,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王洪平給出了明確答案。
未來5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年均增長7.5%,力爭提前實現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初步形成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港口經濟圈和制造業創新中心、經貿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務中心。
“到2020年,寧波要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打下堅實基礎,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王洪平在發布會上透露,寧波要推進一系列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政策,比如老百姓的“錢袋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勞動報酬增長機制,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港口經濟和港航物流服務是發展重點
目前正在制定具體深化方案
“十三五”規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總體目標、三大功能定位、四大戰略重點、五大重點產業”。其中,港口經濟圈、港航物流服務等建設反復提到。
浙江省海港集團成立,寧波-舟山港合并對寧波發展“港口經濟圈”會帶來什么影響?目前寧波推進港口經濟圈建設情況如何?很多市民關注。
寧波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兆波說,事實上,寧波早在2015年初就開始謀劃港口經濟圈建設問題,專題委托國家發改委宏觀院開展研究,8月份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發展設想,目前已列入寧波“十三五”發展四大戰略重點,正在制定具體深化方案。
他透露,下一步,寧波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總體部署,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點推進“一港、兩區、三中心”建設。包括,把寧波舟山港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樞紐港,大力推進寧波都市區和海洋經濟特色發展區建設。同時,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創新中心、經貿合作交流中心和港航物流服務中心,提高港口發展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民生工程預覽
環保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均涵蓋在內
今年將安排十大類43項民生工程
延續以往,“環?!?、“教育”等熱門話題仍是主打。新的一年,寧波將重心放在環境保護、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就業創業、文化體育等方面,并大致安排了十大類43項。
1、大氣治理方面,包括燃煤火電機組煙氣清潔化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治理以及淘汰高污染燃料鍋爐等;
2、城鄉美化方面,包括城市出入口景觀提升、中心城區公共綠地增加等;
3、水質改善方面,包括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村莊整治、河道清淤等;
4、交通出行方面,包括打通斷頭路、1號線貫通運營、新增專用停車位等;
5、創業服務方面,包括扶持大學生創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
6、社會保障方面,包括進一步擴大參保履蓋面、新增養老床位等;
7、教育惠民方面,包括建設中小學校塑膠跑道、發展普惠性幼兒園等;
8、醫療衛生方面,包括繼續推進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在市級三級醫院實施分時段預約掛號服務等;
9、文化體育方面,包括舉辦“東亞文化之都”文化交流活動、建設農村文化禮堂、體育場地設施等;
10、安全保障方面,包括創建“放心農貿市場”、發展品牌或連鎖門店、建成市公共安全宣傳教育基地、完成危舊房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