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家、中原、我愛我家、搜房、愛屋吉屋在2015年二手房交易領域的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燒錢、融資、搶占市場份額。在線上中介不斷向線下沉淀,線下中介不斷向線上進發的殘酷競爭中,很少有人敢拍著胸脯說賺到了錢。
2015年的房地產中介行業上演了懸念叢生的一幕幕大戲。然而,戲中的角色卻并不輕松。它們所要承受的真實的結局,有可能是喜劇,也有可能是悲劇。
打著“顛覆傳統中介”口號的互聯網中介,在進入二手房交易領域后,成功扮演了攪局者的角色。互聯網中介在資本助力下,迅速樹立陣營,在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風生水起,也引發了傳統中介的警醒。
過去一年,通過一系列連環并購迅速搶占各大城市市場份額的鏈家,打了行業對手一個措手不及,甚至引起短暫的業內恐慌,成為行業“公敵”。
為應對鏈家在市場中的咄咄逼人,中原祭出大招,“中介元老”施永青出山宣布2016年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并陸續做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上演了南北兩大傳統中介的對決大戲。
“我們也在虧錢,大家都在花錢砸未來。”
僅僅發展一年左右的互聯網中介,帶著改變傳統中介行業固有模式的期許,進入已有十余年積淀的二手房交易領域。
互聯網公司大多被冠以“燒錢”的標簽,以愛屋吉屋為例,在最初以0.5%傭金殺入市場時,引發市場一片轟動。其在2015年曾經連續9個月的營銷轟炸,不斷攻城略地。“瘋狂的擴張階段已完成,2015年的擴張城市就到此為止”,愛屋吉屋聯合創始人鄧薇介紹,2015年3月時該公司有4000經紀人,到2015年底,已經達到2萬人。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互聯網中介搜房的發展速度亦不可小覷,依靠其流量優勢,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經紀人發展到2萬人。在全國范圍內的成交量也擠進前三,在北京市場入圍前五。
但一個新的趨勢是,互聯網中介對于線下門店的需求開始越發明顯。“輕”公司也開始向“重”演化。
“互聯網中介燒完一輪資本后,傳統中介也要開始集體燒錢了。”中介行業資深業內人士張葉松入如是表示。
鏈家在打造全國萬億O2O平臺的構想下,在全國范圍內攻城略地,合并擴張,并在品牌營銷方面全面發力,大額廣告費投向面對年輕人群的視頻網站,而鏈家過去從未如此“砸錢”在廣告營銷上。我愛我家、麥田、中原等傳統中介在保持原有門店模式的同時,也不約而同地加大在線上互聯網與移動APP的投入。我愛我家宣告向資產管理轉型,麥田在北京同開30家門店,鞏固其在京的地盤。
傳統中介集體開始燒錢反撲,這讓2015年下半年的中介市場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傳統中介公司不斷在調整策略,從品牌、轉型等方面在市場中不斷發聲。 與此同時,互聯網中介的負面消息頻出。搜房網、愛屋吉屋相繼傳出裁員減薪風波。Q房網在北京的擴張不斷遇到阻力,業內傳聞稱,其失去世聯行4.2億元的投資。
不過,在這場新舊中介的行業模式“血拼”中,很少有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賺到了錢。
“我們也在虧錢,鏈家除了北京還在賺錢,其他很多城市都在虧錢,所以我不知道,大家都在花錢砸未來。”一位互聯網中介高層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以前,傳統中介行業利潤率好一些的也就只有3%到5%,那么,經過互聯網變革,究竟利潤達到多少才能在這個行業賺錢?現在都不知道。”
市場競爭固然殘酷,但對于行業來說,未必是壞事。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表示,雖然行業發生了很多變化,“但變化應該是更向客戶靠攏,目前真正觸及根本的、真正改善消費者體驗的并不是非常多,這都是未來大家主要努力的方向”。
“渠道碰了就戒不掉,會綁架開發公司。”
在互聯網時代,似乎一切與住相關的業務都已被房地產中介納入業務版圖。新房交易、二手房交易、租賃、海外房產、金融、裝修、資產管理等業務都在向房地產中介平臺傾斜。
房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中國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房時代。除房地產交易能帶來巨大利益外,二手房交易所鏈接的需求越來越多,一切與住相關的市場領域都是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認為,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接近尾聲時,人口流動主要表現為不同城市之間、城市和郊區之間的轉移,這個階段的房地產行業則處于流通主導的時代,經紀行業的角色定位將由單純的二手房交易過渡到更廣泛的房屋流通。
實際上,由于互聯網中介的加入,使行業傭金水平大幅下降。客戶服務與交易效率會有所提升。預計在2016年,在二手房交易的服務端會有不斷地創新。無疑,這對二手房中介行業是有利的。
“渠道就像是毒品,碰了就戒不掉,渠道會綁架開發公司。”一位開發商坦言,目前通過二手房公司進行大數據分析,確實能夠獲得一些客戶基礎。這致使在新房市場,中介行業也具有了一定的發言權。特別是在2015年,開發商的銷售也越來越依賴于各種渠道,其中就包括中介公司的分銷渠道。我愛我家、鏈家、中原在新房銷售方面的優勢不斷被放大。
在搜房網電商集團總經理徐瑞東看來,最可怕的是壟斷行為。如果某個二手房中介壟斷了二手房市場,掌握了定價權,那也會影響到新房市場。
鏈家首席內容官徐東華則認為,相對而言,開發商現在反倒成了信息孤島,“全國最大的開發商萬科一年也就是2000多億元的交易額,前三大開發商的交易額加起來跟鏈家的差不多。中介機構能夠回答客戶從哪來到哪去的問題,但開發商頂多能回答從哪來,根本看不到完整的數據。數據如果更清晰的話,對開發商來說更健康更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