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今日指出,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確實存在,當然主要集中在一些糧食主產區。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今日指出,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確實存在,當然主要集中在一些糧食主產區。例如玉米的主產區主要在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其中吉林、黑龍江都是玉米最主要的產區,吉林提供商品玉米,由于去年價格下跌,所以農民在玉米上的收入不如原來想的那么好,產生了一定的收入增幅下降。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
有記者提問稱“部分地區依舊有豐產不豐收的現象,如何能讓土地增產、農民增收統一協調,中央和國務院有哪些措施?”
陳錫文表示,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確實存在,比如去年糧食增產了288億斤,總產量提高了2.7%,當然主要集中在一些糧食主產區。例如玉米的主產區主要在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其中吉林、黑龍江都是玉米最主要的產區,吉林提供商品玉米,由于去年價格下跌,所以農民在玉米上的收入不如原來想的那么好,產生了一定的收入增幅下降。
據了解,吉林省農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增長的,大約增長百分之五點多,比今年全國農民收入增長7.5%要低。跟前幾年相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大概增長10%上下,只增長百分之五點幾,這個增幅也是下降的。所以,農民增收要通過很多辦法,但是對這樣主產區的情況來看,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引導農民合理地調整生產結構,怎么去生產市場有需求的、能賣好價錢的這些產品。
陳錫文說,中央從去年就開始在吉林、在黑龍江、內蒙古一些地區進行試點,比如玉米現在主要是用做飼料的,如果把玉米一直到成熟以后收獲玉米的籽粒,再把它加工成飼料,這中間其實物質和能量都有很大的浪費,能不能讓玉米改成直接變成青貯飼料,不僅是籽粒可以作為飼料,它的秸稈也可以變成飼料,通過這樣的方式調整結構,同時在考慮價格由市場形成之后,農民的投入、農民的成本等等因素,國家還會考慮對農民的合理收益給予一定的保障,通過這些途徑,能讓主產區的農民繼續保持收入持續增長的態勢。
陳錫文指出,就整個農村來說,包括一、二、三產業融合,包括在農村產業的創新、業態的創新,包括“互聯網+”直接銷售農產品等等,這些都會給農民帶來新的收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