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同比增長33.3%,遠超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網上零售額大幅增長的背后,反映出以新主體、新業態、新動力為特點的“三新”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顯著特色。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同比增長33.3%,遠超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網上零售額大幅增長的背后,反映出以新主體、新業態、新動力為特點的“三新”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顯著特色。
——信息技術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為經濟注入新活力
零售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線上線下互動成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形態之一,對推動實體店轉型,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9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指出,鼓勵線上線下互動創新、激發實體商業發展活力的同時,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意見提出了實體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的實踐路徑。”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說,鼓勵實體企業擁抱互聯網,能讓實體商業在鞏固本來優勢的同時, ;借助“互聯網+”實現引客聚客、精準營銷、便捷管理等優勢。
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新福認為,由于互聯網時代讓整個社會具備全天候訂單形成市場的基礎條件,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可以采用“線上成交”、“線下交付”的模式,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展示效率、交易形成效率因此得到大幅提高。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興力量,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支撐作用。”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謝周佩說道,互聯網的產值和增加值獲得提高的同時,作為普惠技術,對其他行業會產生溢出效應。隨著互聯網與零售、批發等流通行業以及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發揮的溢出效應會越來越大。我們認為,溢出效應會在2016年迎來一個比較好的契機,對于廣告、零售行業會更加明顯。
在PC端時代,網店和客戶最后建立的關系是借由訂單形成的交易關系,而在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加速發展下,為商家提供精準服務技術的同時,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行為、需求和喜好,無縫體驗、全渠道銷售、交叉營銷,也皆成為現實。零售業結合新技術應用,加速更替行業中舊有的商業模式,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以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為例,2015年,天貓在雙十一的單日交易額較前一年增長60%,達到人民幣912億元。其中,69%的交易額來自移動端,揭示移動購物在國內已成為主流。
謝周佩表示,2015年,阿里新增的1.28億用戶使用移動端下單。2015年前三季度,移動端下單占比60%。從人群來看,超過90%的90后是通過移動端來下單。從區域上來看,越是欠發達地區,利用手機端下單的比例越高,全國占比最高地區為西藏。數據表明,移動互聯網已成為主流的服務方式。
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謝周佩表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萬物互聯的環境下,是實時的數據交換與互動,通過云端計算,推薦用戶所需買賣的商品,由用戶做最終判斷下單。此項技術的應用,將大幅提升購買的轉化率。
——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有望成經濟轉型下的新風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中,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對于實物商品零售額高速增長的原因,謝周佩表示,我國零售行業的發展僅有20多年的時間,實體零售的基礎設施相對缺乏,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和一些農村地區。從這個層面來看,零售商實際上對消費潛力是有一定抑制效果的。因此,我國的網絡零售增速非常快,并成為一個主流的模式。
而對于2015年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到6349億元,增長42.4%。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這也反映出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在轉型升級,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居民對文化娛樂、旅游、健康醫療等領域需求旺盛,產業空間巨大。
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宏觀分析師陳輝表示,非實物商品從業態上更符合網上零售的模式,也更能通過網上零售的模式來提升效率并產生更多價值。他預測,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可能成為網上零售的下一個風口,也將由此促進我們經濟轉型和結構的調整。
謝周佩也表示,目前我國的網絡零售確實表現出從實物到服務的發展趨勢。她認為,從商品到服務的轉型有兩種,一種是服務占比、服務類型的增加。另一種是實物商品中包含的服務成份大幅增加,比如定制的家具,目前的增長特別快;再比如智能家電,通過對內容、數據收集,最后反饋給用戶,這一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價值體現在服務。從商品到服務的轉型,這兩方面實際上是同時發生的。
對于網絡和服務的結合是否會成為網絡零售的下一個發展方向,謝周佩認為,很多企業已經瞄準了這塊市場,阿里將來也會增加網絡服務方面的投資和布局,比如目前阿里電影、教育的設立,以及近期收購的“餓了嗎”,這些服務會越來越依賴網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