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銀行擠兌和股市崩盤,石油危機擁有了十分罕見的釋放洪水猛獸的力量。
伴隨著銀行擠兌和股市崩盤,石油危機擁有了十分罕見的釋放洪水猛獸的力量。從1973年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開始,人們明白油價飆升會造成經濟破壞;而供過于求造成的油價下跌則能帶來許多好處。經驗告訴我們,油價下跌10%可提高經濟增長0.1-0.5個百分點。
在過去的18個月里,石油價格下跌了75%,從每桶110美元跌至不到27美元。然而這一次油價暴跌的好處不是那么明確。雖然消費者有所得,生產商卻遭受嚴重損失。其影響正在向金融市場擴散,消費者信心或將受到打擊。也許超低石油價格的好處仍然大過損失,但由于目前股市下跌太快,是否的確如此也很難說。
石油新經濟
全世界石油泛濫。沙特阿拉伯幾乎是全力以赴地開采石油。人們普遍認為,沙特是希望借此排擠業內開采成本較高的生產商,其中包括采用水力壓裂法將美國石油產量從2008年的500萬桶/日提高到如今900萬桶/日的部分石油公司。沙特還準備承受遏制更強大的競爭對手伊朗遭受的痛苦。解除核制裁的伊朗本周將重返石油市場,潛在產量為300-400萬桶/日。
盡管沙特作出了種種努力,石油生產商也不會善罷甘休。許多水力壓裂法生產商竭力維持生產效率,他們不愿意封堵油井,讓投機分子在油價回升時坐享其成。只要油價能夠彌補日常成本——有時不到15美元/桶,他們就不會打道回府。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俱樂部的經合組織絕大多數國家去年10月份的油品庫存將當月267天的凈進口量,比五年前高出近50%。他們的庫存還會繼續增長——尤其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需求放慢超預期。預測油價吃力不討好(本刊曾憑經驗預測油價將跌至大約5美元/桶),但鮮有人預計油價會在2017年之前開始攀升。也有人預計油價會低至10美元/桶。
大家也許會說,油價越低越好。低油價大大促進了從歐洲到南亞的進口商。自2014年中以來,歐元區石油進口額降幅相當于GDP的2%。印度已經成為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
然而最近的油價暴跌也令人著急。國際油價暴跌可能造成委內瑞拉、海灣國家等全世界脆弱地區的政治動蕩,助長中東地區的敵對分子。低油價有著環保方面的意義,因為它拉低國際天然氣價格,從而排擠污染較重的煤炭燃料。但從長期來看,低油價削弱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最令人擔憂的是石油新經濟的腐蝕性。
低油價過去對全球經濟形成支撐,因為每多出來一美元,消費者花掉的要比生產者多。如今情況有所不同。美國消費者也許比過去人們預想的更加節約。高油價時大肆開支的石油生產商現在正緊縮開支。在原油價格最近一次跳水之后,俄羅斯宣布削減10%的公共開支。甚至沙特也在削減預算,以應對占GDP 15%的高額赤字。
高油價還在很多更重要的方面打擊需求。當原油價格超過100美元/桶,在北極、西非、巴西海岸鹽巖深層等偏遠之地開采石油資源是合情合理的。隨著油價大跌,投資也大降。如今已有3800億美元的項目擱淺。美國石油業固定資產開支相比高峰時減少了一半。苦果還在蔓延:去年12月美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8.2,顯示美國制造業整體正加速萎縮。在巴西,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深受低油價打擊,一起驚人的的腐敗丑聞使之雪上加霜。
投資和資產價格下跌因其來勢之迅速而更加有害。在世界經濟本已脆弱的背景下,油價暴跌可能引發債務違約。
可能產生的金融后果難以估計。自2007年以來,新興市場增長的6500億美元債務很多是在石油和大宗商品行業。有可能陷入困境的新興市場中,石油扮演著中心角色。隨著俄羅斯GDP下降,俄羅斯政府很可能將在數月內面臨預算危機。通脹超過140%的委內瑞拉已經宣布國家進入經濟危機。
其他石油生產國很可能經歷類似但較緩和的階段:經濟增長放慢、貨幣貶值、輸入型通脹和貨幣政策緊縮。去年12月,哥倫比亞、墨西哥中央銀行加息。尼日利亞不顧一切地限制美元兌換以加強本幣,但結果可能不妙。
發達國家也倍感壓力。高收益率公司債券的收益率從2015年年中的6.5%升至如今的9.7%。投資者的厭惡情緒迅速從能源公司波及所有借款人。由于熊市蔓延,全球股指跌至30個月低點。發達國家央行擔心,持續低通脹會造成人們對物價靜止或下降的預期——從而提高真實利率。由于已經接近零利率,再無多少降息余地,決策者的應對能力受限。
充分利用低油價形勢
中國、印度很多人因為油價下跌而成為贏家。沙特、委內瑞拉等經濟依賴石油的國家則有了擁護改革的迫切理由。韓國之類的石油進口國迎來了廢除能源補貼、刺激通脹或通過增加稅收遏制赤字的機會。不過本輪油價下跌正值全球經濟給金融危機善后之際。大家也許認為,這是刺激經濟的良機。但其實世界經濟也可能被石油這頭怪物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