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步履匆匆走進來來往往的地鐵,是否能設想一下,其實剛剛經過的是一個還能種菜養魚的地鐵站。
當你步履匆匆走進來來往往的地鐵,是否能設想一下,其實剛剛經過的是一個還能種菜養魚的地鐵站。
近日,德度建筑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建筑師、聯合協理董雪蓮向界面新聞透露,該公司已獲得上海市長寧區支持,將啟動地鐵2號線江蘇路站廣場的改造。改造之后,江蘇路地鐵站廣場將以復合養殖系統種植蔬菜并養殖魚類。同時,靜安區政府也已確認啟動“可食城”項目,正在針對試點項目選址。
據魏雪蓮介紹,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農耕地和水資源減少,食物來源和食品安全日益成為城市居民關注的焦點。針對這個“城市病”,該公司啟動了“可食城”項目,率先在上海開展。
“可食城”項目采用的基本技術是復合養殖系統,也被稱為魚菜共生系統。在該生產系統里,水資源會被再次利用,水中的副產物則被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再次變成植物的養分。經測算,相比傳統農業,魚菜共生系統將減少90%的用水量,同時能夠垂直發展,減少空間要求。
據該公司介紹,“可食城”將把上海未被充分利用的城市空間,轉換為帶有城市農耕功能的生產性綠地,最終創造一種新的未來城市形態,為城市提供“可食”、“可耕”、“可互動”的創新型綠色生活方式。
目前,位于長寧區的江蘇路地鐵站成為該項目首個試點,靜安區政府也已確認支持啟動“可食城”項目,正在針對試點項目選址。事實上,地鐵站的綠色改造只是“可食城”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還將延伸到“可食學堂”和“可食社區”,一方面引導孩子參與城市農耕并普及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則為社區居民尤其是退休人群提供城市農耕的社區活動。
據魏雪蓮預計,江蘇路站的“可食站”改造工程將于2016年內完成。數據顯示,復合養殖生產系統每平方米可生產蔬菜38公斤,魚10公斤。但初期的“可食站”主要的作用還是在于普及城市農耕、傳播綠色生活,至于農產品的產出情況暫且居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