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的定價機制的調整是推進成品油市場化健康發展的必要舉措。實際上,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成品油的市場化程度已經較為完善,經濟欠發達地區市場化有待加強。低油價狀態很難穩定,稅費調整或需將再度影響市場。
新定價機制已施行半個月,這是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新機制施行后的第一個調價窗口,有關消費稅調整的消息又彌漫市場,令諸多油企以及消費者剛剛放下的心又再次懸了起來。
1. 成品油市場化發展各異沿海發達地區相對完善
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出臺已有半個月之久,在平衡品油企業各環節利益的同時,有層次,有順序得放開市場,促進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想來是國家的政策出發點。跳出生產企業、終端以及消費者的角度,客觀來看,我國以環渤海、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等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區內成品油批發環節的市場化程度已然到達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沿海經濟發達地帶是我國經濟領軍地區,成品油需求旺盛,主營單位大型煉廠林立,而如此巨大的市場自然不乏民營地煉企業與以三桶油為代表的主營單位一較高下;加之多優良海港,外來資源到港條件優渥,更加劇了區內市場份額的爭奪。因而這些地區成品油競爭激烈,批發環節市場化進程較為完善,缺乏的不過是零售終端的市場化。
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廣東省成品油資源構成響度多樣化,除當地主營煉廠成品油資源供應,還包含了北油南下資源、當地民營煉廠及山東地煉資源、國外流入資源、當地調和成品油資源等等,供應量豐富勢必導致市場競爭激烈,非主營油品市場份額占比可高達15%上下。因此,原油走勢雖對其影響較大,但相比于供需面,其影響逐步減弱。綜合來看,廣東省成品油價格更多依靠是市場這雙“無形之手”,政策性指向正在逐步減弱。
與經濟發達地區相反,內陸地區各省份成品油市場化進程相對較為緩慢,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因其地理位置的相對劣勢,以西北、西南為代表的內陸地區經濟發展較為遲緩,區內煉油產能較小,民營企業產能屈指可數,加之以公路、鐵路為主的運輸方式令外來油品成本較高,競爭優勢無形中大大縮減。
以貴州地區為例,區內缺乏煉廠,主營單位油品資源尚依靠調配;加之地處山區,交通運輸相對閉塞,與外界聯系較少,外來油品資源更是稀缺,由此一來,難免形成主營單位一家獨大的局面。據統計,貴州地區主營單位在當地市場份額超過90%,市場化進程遲緩自然在情理之中。
2. 漲稅倘若成型各方利弊表現不一
若消費稅上漲落實,于生產企業以及成品油貿易商并無實質性影響。
雖然目前國內的成品油消費稅是從煉化環節開始征收,但是最終卻會通過漲價的形勢轉嫁至消費者群體。對普通的私家車主來說,成品油價格出現上漲,出行成本定會有所增加,尤其是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期間,出行人數以及次數將會較多。但由于上漲的幅度有限,所以這種成本的增加比較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對于國家經濟來說,成品油消費稅的上調將會造成用油企業的成本增加,在目前國家經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不太有利于企業的復蘇,但卻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