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寒潮席卷了中國和北美,同樣金融市場的“寒潮”也正在席卷著中國和全球。在此背景下,不妨走進書房,安心讀書,希望我們篩選的投資理財經典書籍能為下次機會的來臨積聚力量。
最強寒潮席卷了中國和北美,同樣金融市場的“寒潮”也正在席卷著中國和全球。在此背景下,不妨走進書房,安心讀書,希望我們篩選的投資理財經典書籍能為下次機會的來臨積聚力量。
最強寒潮席卷了大半個中國,而在金融市場,同樣有一股“寒潮”正在席卷全球。2016年以來全球已經有40多個國家的股市進入到技術熊市。此外,大宗商品價格、航運指數跌至低谷,人民幣匯率、港元匯率處于動蕩之中。總之,世界經濟并不太平。在此背景下,我們不妨走進書房,安心讀書,為下次機會的來臨積聚力量。
去年6月份股災發生后,至今已經進入到第三輪。本輪股災,一方面暴露了中國資本市場一系列的制度性漏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市場重要參與力量即廣大散戶的不成熟,尤其是投資理念、基礎知識的缺乏。為此,我們從市場廣泛認可、廣為流傳的投資理財書籍中精選出10本“投資理財經典書籍”介紹給投資者。
當然,市場上的各類投資理財類書籍汗牛充棟,這里我們定義的“投資理財經典”面對的對象是普通投資者,更傾向于基礎性和綜合性。在我們看來,投資理財的核心目的并不只有“賺錢”,還包括如何規劃生活。
理念勝于技術
在向投資者推薦經典書籍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白一個道理: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是在資本市場賺錢的第一步。
常常有投資者參與市場的時間也不短,也很努力地鉆研,卻在股市輸得很慘。為什么呢?就是基本的理念不對。
例如,股災后網上有篇文章流傳甚廣:《把50萬炒到7800元,誰比我慘<s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 font-size:12pt”》——這是一個有9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經歷過2007年牛市,然而到今天幾乎輸光本金。他的反思文章很長,總結了自己在股市中的學習過程,以及9點失敗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只迷信所謂的“技術”,一心尋找戰勝市場的蓋世神功,而完全沒有樹立對基本面理解和尊重的意識。
應該說,指標分析(俗稱“看盤”)是技術派的核心內容,而指標分析的方法、派別都十分龐雜。事實上,無論怎樣的指標分析方法都有一個有效性的基礎——即歷史是可能重復發生的。因此,在一般的行情中,指標分析的方法有時候是有效的;但對于趨勢逆轉的行情、特殊情形下的極端行情,指標分析的方法往往無效。所以,對于指標分析的方法還應該理性看待,知道它的局限性。
正確的投資理念是獲得賺錢能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輔之以一定的技術手段,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推薦的“投資理財經典書籍”主要側重于理念。這些理念并不是枯燥的,而是通過資本市場血淋淋的案例來呈現的。
從閱讀經典開始
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一本經典的投資書籍,并輔之以A股市場的案例以及有關操盤實戰的思考,這相當于投資大師們單獨給你開小灶,何樂不為?我們推薦的書單中包括:《富爸爸窮爸爸》、《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全民瘋狂》、《就這樣理財,就這樣生活》、《窮理查寶典》等。
這些投資大師,都是洞悉人性的高手,可以讓你更加了解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你收獲的將不僅僅是財富,還有人生許多方面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投資理念都要活學活用,和自己的投資經驗、投資活動結合起來才真正有效。
此外,真正的學問大家往往是“雜家”,真正的投資家也是雜家,用芒格的話就是要具有“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舉例來說,為了屏蔽鋪天蓋地的信息,在投資決策上,可以借鑒統計系決策方法中的“專家系統”;要檢驗自己的判斷力,可以引入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非常推崇的“回饋分析法”。
具體而言:“專家系統”就是通過長期觀察,選取幾個始終理性、敢于說真話、有前瞻性判斷的專家建立一個你心目中的專家庫,在重大的投資決策前參考他們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回饋分析法”則是將你前瞻性的判斷、預期效果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將實際的結果或效果與你的預期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就會發現什么方面你判斷比較準確。
這些非常實用的心智技巧,在我們推薦的書中還有很多。例如巴菲特的“12條投資黃金準則”,芒格的“失敗清單”、“雙軌分析法”等。
向“漏選者”致敬
本次篩選出的“10大投資理財經典書籍”主要面對的是普通投資者,一些對于專業投資者來說的“投資經典”只能忍痛割愛。
例如,早期分析上市公司的信息資料來源都很單一,隱瞞財務數據成了慣例,于是格雷厄姆開始從上市公司本身、監管機構、新聞報道、內部人士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再進行綜合性研究,于是堪稱證券行業實務大全的《證券分析》誕生了。
此外,還有菲利普·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 、彼得·林奇《戰勝華爾街》 、艾略特的《波浪原理》、 江恩的《江恩華爾街45年》等。
投資之路學無止境,這些側重于技術分析和操盤實戰的經典書籍,未來有一天也有可能會進入你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