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跌破每桶30美元關口后,國際產油大國終于坐不住了,俄羅斯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多個官員連連松口對外釋放減產信息,也成就了國際油價近來小幅反彈的走勢。
國際油價跌破每桶30美元關口后,國際產油大國終于坐不住了,俄羅斯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多個官員連連松口對外釋放減產信息,也成就了國際油價近來小幅反彈的走勢。
可惜好景不長,減產尚未進入實質階段,關于“誰先減產”、“減產多少”的舊矛盾再度爆發,產油國的態度由此變得撲朔迷離,也使市場對原油市場重撿昔日繁榮的愿望變得遙遙無期。
會不會減產
產油國方面主動釋放減產消息對國際油價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好,國際油價也用連日的反彈行情表明了自身對這一消息的興奮。可是,之后俄羅斯和沙特方面對減產消息的接連否認,再度令石油減產一事顯得撲朔迷離。
目前來看,減產更像是產油國向市場放出的一枚煙霧彈,而從提及減產事宜的官員數量來看,俄羅斯方面似乎對國際油價回升的期望更為迫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俄語系副教授宋艷梅指出,除了市場份額之爭外,以過低價格向市場出售石油也會破壞未來原油市場的定價機制,但是俄羅斯的問題在于,除了對外銷售石油,其經濟并沒有其他實現增長的有效辦法。
正如此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部副主任劉華芹所說,俄羅斯結構性轉型是個長期工程,在目前缺乏資金的狀態下,很難實現有效轉型。
宋艷梅認為,俄羅斯或許并非真心希望石油減產,因為人為減產意味著失業率的提升、部分設備的停運,由此造成的社會福利成本、設備維護成本壓力不一定比低油價帶來的經濟壓力小。在此背景下,不排除俄羅斯通過釋放減產“空炮”推動油價回升的小心思。
相比之下,沙特方面面臨的壓力似乎相對較小。目前其正對自己一份著眼深化經濟多元化的戰略雄心勃勃。該計劃提出會推動沙特產業格局從石油行業“一枝獨秀”向信息技術、醫療、旅游等服務業和工業“百花齊放”的方向轉型,期待華麗轉身。
截至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消息是OPEC會在2月份召開會議商討回復石油市場平衡問題,并邀請俄羅斯參會。
或有其他可能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認為,國際油價在每桶30美元基礎上進一步下跌,或許才會觸發俄羅斯和OPEC方面作出實質性的減產行為。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不選擇減產,俄羅斯可以通過抓住中國這個石油消費大市場保住財政收入,OPEC則可以考慮將以部分石油進行儲存的方式調節石油市場供需,幫助恢復石油價格,而存儲的石油則用于價格回歸常態后的銷售。
大宗商業行業專家展瑞禮認為,總體而言,原油的寒冬尚未結束:首先,伊朗由于放棄核開發,其國際制裁已經解除,伊朗會加大石油產量,爭奪國際市場;其次,原油主要消費國中國,經濟轉型,產能過剩,股市下跌,需求下滑;再次,原油消費大國美國頁巖油產能過剩,且美國國會解除了石油出口禁令,世界原油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
展瑞禮表示,排除國際突發事件的影響,預期國際原油價格在2016年會跌至20美元/桶附近,而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復蘇開始回升。因此短期內建議投資者以做空為主。
高盛集團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也預計,目前原油市場處在過渡性“轉折期”,所謂出現“拐點”還為時過早。油價動蕩可能會持續到今年下半年,屆時才會出現真正的拐點。在此期間國際油價會在每桶20美元~40美元之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