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創去年凈利增長近四成 主板業績或繼續減速】中小創公司按要求率先完成了去年年報的預披露,整體來看,創業板公司業績好過中小板,前者整體凈利預計同比最高增速有望達到39.22%,后者也有37.88%增長。分析人士認為,創業板年報業績增速相比三季報小幅加速,同比增速較此前預期高了近6個百分點,而主板不出意外將繼續減速。
中小創公司按要求率先完成了去年年報的預披露,整體來看,創業板公司業績好過中小板,前者整體凈利預計同比最高增速有望達到39.22%,后者也有37.88%增長。分析人士認為,創業板年報業績增速相比三季報小幅加速,同比增速較此前預期高了近6個百分點,而主板不出意外將繼續減速。不少中小創個股在本輪大跌中縮水劇烈,有些甚至創下歷史新低,部分機構開始從價值修復的角度著眼挖掘優質標的。
中小創年報業績好于預期
2015年報披露還未進入高潮,而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則按要求率先通過業績預告、年度報告、上市公告書等形式披露了2015年度凈利潤預測變化幅度情況。
據數據統計,創業板492家公司2015年預計實現凈利潤564.49億~660.26億元,平均凈利潤1.18億~1.38億元,同比增長19.21%~39.22%。其中,299家公司凈利潤同向增長,占比61%;30家基本持平,10家扭虧為盈,131家同向下降,22家虧損。
從凈利潤規模來看,溫氏股份以65.21億元的預告凈利潤上限,居于創業板公司首位;東方財富、藍思科技、碧水源以及華誼兄弟等4家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也超過10億元,分別為19.31億元、18.24億元、15.99億元和10.76億元;此外,有176家創業板公司預計去年凈利潤超過1億元。在創業板中,共有58家公司的年報業績相對三季報業績加速50%以上,這些公司主要集中于計算機、機械設備、電器設備等三個行業中。
中小板方面,778家公司2015年預計實現凈利潤1532.53億~1921.06億元,平均凈利潤1.97億~2.47億元,同比增長8.86%~37.88%。其中,凈利潤同比增長的有307家,占比近40%;120家凈利潤增長超過30%,71家虧損。
在凈利潤規模上,國信證券以142.05億元的預告凈利潤上限,居于中小板公司首位;招商蛇口、寧波銀行與海康威視等3家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超過50億元,分別為68.22億元、61.90億元和58.32億元;洋河股份、七喜控股、金風科技等23家中小板公司預計凈利潤超過10億元;此外,共計357家中小板公司預計凈利潤超過1億元。
總體來看,1269家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預計實現平均凈利潤超過億元。
主板業績或繼續減速
如何評價率先預披露的創業板與中小板公司業績全貌?廣發證券分析師陳杰表示,中小板雖已全部發布業績預告,但由于中小板年報業績預告大部分是和去年三季報同期發布的,因此可信度較低。主板業績預告發布率較低(30%),無法直接判斷其年報業績情況。而創業板年報業績增速相比三季報小幅加速,同比增速較此前預期高了近6個百分點。
陳杰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預計A股剔除金融的2015年報業績增速為-15%,相比2015年三季報的-14%小幅下滑。至此,A股剔除金融的利潤已連續5個季度負增長。而創業板年報業績預告增速的中值為25.6%,相對于三季報的24.5%以及中報的22.3%均小幅加速。創業板在2015年四季度的單季環比增速高達50.4%,遠好于季節性增速,與2014年四季度的水平相當,這可能意味著去年四季度外延式收購資產并表的速度仍然比較快。整體來看,在主板、中小板與創業板中,中小創業績小幅加速,主板繼續減速。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質量評價報告》認為,從價值創造能力、價值管理能力和價值分配能力綜合評價來看,創業板公司質量最高,其次是中小板。從細節上看,中小板公司高管增持多于創業板,更加注重股價維護;同時,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以現金股利方式回報股東的情況要好于主板。
機構仍然扎堆中小創
在業績支撐下,中小創走勢又會如何?從2月開門情況來看,大盤持續低迷,而中小創個股表現強勢,創業板盤中沖高漲幅近1%,雖然此后回落,但表現依然遠好于滬深主板。
從機構研報來看,目前對中小創風險的擔憂依然濃重。如廣證恒生表示,中小創風險尚未釋放充分,或拖累股指進一步探底2500點,預計筑底持續至3月,靜待投資者情緒緩和。財富證券也表示,從估值角度看,目前中小板、創業板和大盤的市盈率分別為44、76和11倍,2014年7月大盤牛市開始啟動時的市盈率分別為36、60和9倍,從絕對數上看仍有一定的下跌空間,而中小板、創業板則啟動于2012年年底,相對空間可能更大。
從投資者動向來看,對于中小創的青睞卻絲毫未減。據統計,2016年以來,累計有440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了投資者調研記錄。從板塊上看,滬市公司僅12家;而在眾多被調研的深市個股中,超過半數為中小板公司,累計多達225家;其次為創業板公司,共計118家。來自汽車行業的亞太股份、輕工制造行業的鴻博股份以及從事電子行業的中穎電子,在機構接待頻次方面排名靠前;計算機、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生物、電子、電氣設備等行業多家公司被機構上門調研次數都比較多。
已出爐的四季報也顯示,去年下半年機構大力唱多的藍籌股并未獲得基金青睞,暫時排名靠前的重倉股公司基本都是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太極股份、啟明星辰、皇氏集團成為持股市值前三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