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全球各國紛紛啟動中國春節“備戰計劃”,以吸引更多中國游客前來消費。不過,游客在滿載而歸的同時應提防境外免稅“黑店”陷阱。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全球各國紛紛啟動中國春節“備戰計劃”,以吸引更多中國游客前來消費。不過,游客在滿載而歸的同時應提防境外免稅“黑店”陷阱。
新華社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日本、越南、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已經成為免稅“黑店”的重災區,受騙游客的數量日益增多。那么,這些“黑店”緣何存在?又是如何行騙的呢?
免稅“黑店”有生存的“沃土”
近些年,國外出現一些開在旅游區主營當地特產的店鋪,產品都寫著本地制造,名為免稅店,商品標價卻比市面常見的同類產品高出很多,很多品牌當地人聞所未聞。這些店鋪主要接待中國游客,售貨員大部分甚至全都會講中文,接待游客訓練有素。
日本、越南、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亞太國家是這類“黑店”的重災區。新華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黑店”都有生存的“沃土”。
首先,境外消費市場大,“黑店”有利可圖。遠游歸家給親朋好友帶禮物,是中國人一大習俗,異國他鄉的特產當然是送禮佳品。比如,在越南,一些所謂免稅乳膠寢具店,出售乳膠床墊和乳膠枕頭等,經常被中國游客一掃而空。
其次,導游成導購,服務一條龍。很多中招的中國游客都有共同特點:不懂當地語言,對旅游目的地了解不多,全憑導游安排,無論是購物時間還是場所,游客都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另外,不少游客聽到中文就激動,見到同胞就覺得親切。
第三,特色產品免稅店推介當地資源,容易獲得所在國政府的支持。無論是日本的酵素、藥妝,還是澳大利亞的蜂膠、綿羊油等,它們不僅是商品,也是當地文化符號。這些商品銷路好,既能帶來稅收,又能推廣本國文化,當地政府沒有理由不支持。
“黑店”行騙手段多種多用
我們看到有數據說,在短短1年半時間里,日本免稅店從400家擴展至3萬多家,在這一高速擴張背景下,魚目混珠的現象十分嚴重,“黑心”免稅店也越來越多。那么,這些“黑店”是如何行騙的呢?
這些免稅“黑店”的行騙手段可謂是多種多樣。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導購欺騙游客,以次充好。澳大利亞免稅店員工向新華社記者爆料,他們經常把中國生產的商品商標換成澳大利亞的,或把不知名商品換成所謂名牌。其中利潤最大的就是化妝品和保健品。
二是扯官方大旗,行坑人勾當。澳大利亞是全世界唯一把保健品當藥品來嚴格管理的國家,有嚴格的GMP認證。其實GMP是“優質生產”的縮寫,中國也有類似認證,并非澳大利亞獨有。
三是讓游客行程忙碌,無暇了解和比較當地商品,掉入高價陷阱。
四是網絡營銷打造假名牌。
五是封閉購物環境。被曝光的一些免稅店采取專對中國旅行團開放的策略,甚至連散客都不接待,他們就是看準了團體游客在信息掌握和行動自由上的短板,聯合導游蒙騙游客。
做好功課,積極維權
當然,有朋友可能會問了,難道坑騙中國游客的免稅“黑店”就無法防治了?中消協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要避免這類事情發生,中國游客海外旅游,應事先做好功課,多問、多看、多聽,當遇到欺詐行為時也要積極維權。
邱寶昌:“我認為消費者一方面要充分知情,比如到一個國家去旅游,盡量要多了解。另外,如果遇到消費欺詐,回來要及時投訴,向旅游質監所、消費者組織部門去舉報,也可以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