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日前獲國務院批復。《總體規劃》將對青島中心城區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功能品質,打造“三城聯動、組團發展”的海灣型中心城區,并圍繞建設宜居幸福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統籌舊城更新與新區建設,至2020年中心城區規劃居住用地216.8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設用地的32.48%,人均35.55平方米。
中心城區開發邊界810平方公里
《總體規劃》對中心城區開發邊界做了詳細說明,控制范圍為810平方公里,東至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二級保護區邊界,北至墨水河、膠濟鐵路、桃源河生態控制區邊界,西至五龍河生態控制區邊界和小珠山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邊界,南至濱海岸線;膠州灣內區域以膠州灣保護控制線為界。依托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控制中心城區發展規模。規劃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61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08平方米。
中心城區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區域,將規劃成三個城區,即東岸城區、北岸城區和西岸城區。東岸城區包含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北岸城區西片區為紅島經濟區,包括紅島街道辦事處、河套街道辦事處、上馬街道辦事處、棘洪灘街道辦事處,東片區為城陽區,包括城陽街道辦事處、流亭街道辦事處、夏莊街道辦事處、惜福街道辦事處;西岸城區即西海岸新區的核心區。
另外,未來將構建“三主、五副、多層級”網絡型城市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實現公共設施空間均衡布局。城市主中心包括東岸浮山灣中心區、西岸唐島灣中心區、北岸紅島灣中心區。城市副中心包括李滄、嶗山、城陽、青島灣老城區和辛安五個城市副中心。
居住用地占建設用地三成
據了解,《總體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將統籌舊城更新與新區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提升居住環境質量。至2020年中心城區規劃居住用地216.8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設用地的32.48%,人均35.55平方米。
東岸城區的市南區、市北區遵循“完善服務配套、綜合整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控制人口增長、避免大拆大建”的原則,在保護好城市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加快危舊棚戶房改造,推進街頭綠地系統的建設,完善服務配套、綜合整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李滄區著力提升李村、滄口老城區的提質改造和配套完善,整合、提速舊村改造,超前規劃、按計劃推動傳統工業片區環保搬遷;嶗山區建設山海特色鮮明、居住環境優美、配套服務齊全的現代化居住區,承接老城區人口疏解,并為金融商務、財富管理等高端服務業人才的居住提供空間支持。
北岸城區把握“成組分片實施、優化提升完善、協調景區環境、加快村莊改造、提高建設標準”的原則,承接老城區人口疏解,為科技、人文、生態新城區建設提供人才吸引空間。
西岸城區(核心區),嚴格控制居住用地規模,盤活住宅存量,關注人才公寓建設,實現職住平衡。
優化城市工業用地布局“以構建集約緊湊的生產空間為目標,按照產業集聚化、工業園區化的原則,進一步整合、盤活存量工業用地,優化工業用地布局,促進中心城區產業升級轉型,為海洋經濟、科技孵化器等新興經濟業態發展預留充足的空間。”據規劃局相關專家介紹,《總體規劃》對東岸城區將采取“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逐步升級、環保搬遷”等措施,促進用地功能向現代服務業轉型,適當保留物流貿易加工等都市型產業;北岸城區嚴格制定和執行產業準入政策,確保膠州灣生態安全,形成集約高效的產業分工體系,重點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經濟、海洋生物醫藥、工業機器人、海洋儀器裝備、3D打印等新興產業和機車汽車制造等先進高端制造業;西岸城區是青島市集聚發展海洋經濟產業的核心區,重點發展海洋儀器裝備、海水淡化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郵輪游艇等海洋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工業機器人、新材料、節能環保、航空經濟、3D打印等新興產業。同時,依托保稅區、前灣港,大力發展物流產業,積極發展臨港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努力建設成為引領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的新興產業和高端先進制造業聚集區。
至2020年中心城區規劃工業用地82.37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設用地12.33%。青島財經日報記者/青島財經網(博客,微博)記者 辛小麗
紅島經濟區
建設濱海高鐵生態新城 將成半島綜合交通樞紐
本報訊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董喬志 通訊員 肖璐)記者從紅島經濟區獲悉,紅島經濟區“六線四站”規劃建設工作正在加快推進,目前,紅島鐵路樞紐站綜合開發已經啟動,濟青高鐵、青連鐵路等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今后幾年,隨著鐵路、地鐵、高速公路、高鐵站等多項大型交通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啟用,加上膠州灣大橋、青蘭高速、沈海高速等現有交通設施,紅島經濟區將逐步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體系,一躍成為山東半島綜合交通樞紐、濱海高鐵生態新城。
紅島經濟區作為青島市的地理幾何中心,多項大型交通設施項目交匯于此。其中,依托濟青高鐵、青連鐵路,將形成濟青1小時通達、省內“2小時”交通圈,實現1小時到達連云港(樓盤),3小時通達上海(樓盤)的大交通網絡體系。濟青高鐵始發自濟南(樓盤)東站,終點至青島紅島站,是國家“四縱四橫”高鐵干線網絡——青太客運專線的組成部分,與京滬高鐵、青榮城際和青連鐵路接駁。青連鐵路始發自青島北站,沿膠州灣高速、同三高速經過紅島、膠州、黃島、日照(樓盤),終點至連云港,是國家濱海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鐵路紅島站近期為濟青高鐵(青太客專)與青連鐵路交匯站,遠期為規劃中的國家濱海高鐵與歐亞鐵路大通道的交匯樞紐,預測2030年紅島站年出行總量達到2000萬人次以上,出行高峰值為8800人次/小時,站臺規模為10臺20線,周邊匯集長途車、出租車、公交車及多條地鐵線,將與膠州灣高速、新機場快線銜接,成為國家特等站。
作為連接主城區的重要樞紐,新機場快線、地鐵8號線串聯起青島北站、紅島站、新機場,將成為東岸主城區和膠東國際機場的快速通道。新機場快線全長約40公里,是連接東岸主城區和膠東國際機場的快速通道。地鐵8號線起自五四廣場,經青島北站、紅島站、新機場,終點至膠州北站,為聯系東岸城區與新機場的大站快線,在紅島經濟區設7個站點和停車場一座。各項重大交通項目的陸續開工建設,將極大提高北城承載能力,支撐區域發展。
市北區
今年 一號工程”保安居 啟動棚戶區改造1.4萬戶“
本報訊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楊寧)昨日,記者從市北區開發局了解到,為了盡快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市北區2016年將棚戶區改造列為重點工作“一號工程”,突出“做細群眾工作,和諧推進房屋征收;豐富籌集方式,提供多樣化安置房源;科學有效處置,做好零星片騰空房屋利用”三個重點,強化資金、人員、法律、協作、督導五項保障,啟動棚戶區改造1.4萬戶。
市北區作為老城區,轄區內共有棚戶區居民約4.9萬戶,占市內三區總量的70%多。2012年全市棚改工作啟動以來,市北區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工作機制,多方落實資金和房源,做細做實群眾工作,攻堅克難、千方百計加快推進。截至2015年底,啟動了22個集中片、41處零星片改造,征收1.9萬戶,占市內三區的66%,在全市征收戶數最多。目前,市北區仍有3萬戶棚戶區亟待改造,計劃在今明兩年改造完成。
做細群眾工作,和諧推進房屋征收。市北區按照“以人為本、先危后舊、先易后難、有序推進”的原則,根據危舊房屋摸底情況、結合居民改造意愿,2016年,市北區計劃啟動16個集中片及31個零星片項目改造工作,啟動量大、項目多,前所未有。市北區將探索推行群眾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監督委員會等基層組織作用,探索按樓座成立居民工作小組,既讓群眾了解情況,又讓群眾參與進來,形成政府與居民強大合力,爭取4月底前全部下達項目征收決定。同時,采取部門包戶、開展攻堅的方式,加快往年啟動項目的收尾工作,促使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為了提供多樣化安置房源,讓居民更快實現安居,市北區將通過多種渠道為居民提供多樣化房源。加快建設就地安置房源,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抓好工程建設質量和工程進度,確保海泊河遺留片21號地塊等5個就地安置房項目竣工交付,完成800余戶居民回遷安置;加快建設異地集中安置房源,在閥門廠、專汽等4個地塊集中建設安置房源4900余套,通過區局聯席會、項目專題會、現場調度等方式,解決工程建設、竣工驗收等方面問題,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解決就地安置存在周期長、安置慢的問題;搭建利用社會房源的平臺,市北區將組織在建樓盤開發單位舉辦房產推介會,為安置居民提供價格優惠、戶型多樣的房源,方便居民選到合適房源。
零星片騰空房屋的科學有效處置是市北棚改工作的一大亮點。2013年以來,市北區共啟動41處零星片項目改造。在相關部門、街道辦事處逐一片區查看房屋狀況、規劃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已確定29處零星片區處置方案,其中2016年市北區將重點推進15處零星片棚戶區改造項目騰空房屋處置工作,被征收房屋騰空后,房屋拆除或留置,用作居民活動場所、社區用房、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幼兒園等公益設施,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
即墨市
三大特色小鎮今年啟動 18條市政道路面貌改觀
本報訊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葛均艷)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委發布的即墨市年度城建工作計劃中了解到,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墨水河整治,同時全長18.7公里的18條市政道路新建、大修工程將有所改觀。
據了解,今年即墨市將牽頭開展墨水河、龍泉河綜合整治,引進應用海綿城市、中水回用、自然駁岸、河道濕地等生態建設理念,實施河道治污、恢復生態等八大工程。到今年年底,將墨水河打造成水清岸綠、自然和諧、一步一景的生態長廊。
加快推進105萬平方米的居民安置區和職工公寓建設;完成總長43公里,27條市政道路的配套建設工程。完成農村街巷硬化1000萬平方米。試點建設3個村莊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據介紹,今年即墨將啟動建設大信太陽能小鎮、藍村跨境電商小鎮、通濟新區快遞物流小鎮等三個特色小鎮建設,逐步打造一批規劃建設一流、產業特色鮮明、文化風貌獨特、人居環境優良的特色鎮,帶動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
在市政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監管推進華山二路、黃河三路等18條、總長18.7公里的市政道路新建、大修工程;對遼河一路、湘江二路等16條道路路燈進行設施配套和改造提升;推進公共自行車設置,抓好人行道暢通工程;對藍鰲路、煙青路等5座橋梁和城區36處涵洞等進行檢測加固。
今年將繼續推進商都片區天然氣三聯供項目建設,新增供熱能力300萬平方米;提升城區3個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達到中水回用標準;開工建設污泥處理廠。出臺清潔能源項目優惠政策,推進清潔能源供熱項目建設;啟動地下管廊和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在園林綠化建設方面,繼續監管推進綠色即墨三年建設工程,完成馬山地質公
墨水河古城區域商業段鳥瞰圖
園、盟旺山公園、汽車城公園掃尾工程;推進建設環秀湖體育健身公園和藍色新區廣場,新增公園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對營流路、黃河西路2條道路進行高標準綠化,新增道路綠化面積3萬平方米;在鶴山路、華山一路等6條道路設置綠籬3.13萬平方米。抓好綠化規劃設計,突出季相變化,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