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這個樸素的道理對房地產市場同樣適用。
近日,上海房價比去年上漲20%,然后上海市出臺了“史上最嚴”樓市新政,買房難度一下子就大了很多;深圳房價同比暴漲57.8%,3月份緊跟上海也出臺了限購措施;南京、武漢等房價飆升的二線城市也出臺了相應調控措施。
與上述城市相比,北京的房價顯得理性一些,這可能也是政府沒有跟風調控樓市的原因。
不過,環北京區域已經放出風聲,廊坊政府正在研究制定調控政策,進一步提高購房門檻,穩定北京周邊房價。
廊坊政府對此遮遮掩掩,開發商方面比之前要低調很多,不僅不敢漲價,甚至連“排號費”這種消息都在盡力規避。
樓市調控大棒之下,短期內房價將趨于穩定,不會出現暴漲,但寄望這輪限購政策來打壓房價不太現實。
以北京為例,近5年來的2次調控,最后都以房價大漲收尾。2011年2月北京實施“限購令”、2013年4月提高二手房首付比例至七成,然而調控以來北京房價卻上漲了44%,遠高于同期20%的全國平均漲幅。
北京歷年房價走勢
為什么房價越調越漲,新一輪調控是不是房價繼續上漲的信號?
首要原因土地供應不足,特別是以北上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可用的宅地越來越少,偏偏這些地方各種優勢資源集中,人口不斷凈流入,不斷累積的購房需求與日漸萎縮的新房供應量使得房價不斷上漲。限購措施僅僅提高了購房門檻,減少了一部分購房需求,然而并沒有改變供給側短缺的情況,與其說房價越調越漲,不如說是調控擋不住供需緊張的現實腳步。
其次,房產投資屬性太強,幾乎成為國人資產對抗通脹的最好產品,早幾年買上一套房少奮斗十幾年的故事隨處可見。財富人群利用充裕的資金囤積了大量房產,使得原本供應短缺的一線市場形勢變得更加緊張,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現象。當買房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限購就像早高峰地鐵站維持秩序的安檢員,面對洶涌的人潮,無奈地看著人群直接拎包進站。
第三,我們的保障房供給短缺,目前還遠遠無法滿足剛需購房人群。在一些西方國家,年輕人花少量的租金住在公租房里,沒有房東將你趕出家門,也沒有黑中介的斤斤計較,而國內的房屋租賃市場租客生活體驗十分糟糕,迫使大量年輕人由租房需求轉向購房需求,加大了供需矛盾,為房價持續上漲推波助瀾。
獨立經濟學者馬光遠說,“2016年中國樓市瘋漲不可持續,崩盤絕無可能。在一線城市,熱點城市,人口未來流入的這三類城市,必須出手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