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經過去大半,由于房地產去庫存成為中央經濟工作重點,各地相關政策措施紛紛出臺,不斷刺激市場需求,在這半年里,全國樓市普遍回溫,一二線城市房價漲幅更是驚人,而在樓市的迅速升溫中,千奇百怪的新聞現象也層出不窮。一起來818上半年那些囧囧有神的樓市新聞吧。
一、光房價漲地產股不漲
今年6月,一篇由《華爾街日報》譯自《巴倫周刊》的報道稱,自2015年年初以來,中國房價平均上漲11%,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所謂一線城市的房價以30%的漲幅領漲,但住宅建筑商的股票并未表現出同樣的樂觀趨勢,基準A股房地產類股指數迄今已下跌20%,在香港股市,大型中資房地產開發商的股價已下跌14%。
報道指出,這可能意味著一個巨大的買入機會,但似乎更合理的解釋是,股市的情況是在暗示當前的房地產復蘇不可持續,這種脫節是對投資者的一個警告。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中國樓市正在進入一個拐點,但這個拐點并非指美國次貸危機那樣的崩盤,而是房地產市場走向成熟。
當然,地產股什么時候跑贏大盤、拐點什么時候到來誰也說不清楚,但在發稿前,小編特地瞄了一眼7月7日的開盤情況,滬指地產股跌幅居前。
二、去庫存反而房價上漲
自打習大大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后,“去庫存”一詞就從去年年底熱到了現在。今年,化解房地產庫存成為國家重點任務,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措施,不少開發商也選擇調整策略,以價換量吸引消費。
然而凡事有例外,無錫樓市在去年還是一個高庫存的狀態,但到今年五月底,無錫商品房庫存量去化周期已經從去年年初的24個月降到了9個月,房價非但沒降,反而上漲了一大截。
像無錫這樣去庫存房價反而上漲的城市在中國并非個例,一方面是政府降首付及貨幣寬松政策成了開發商漲價的推手,另一方面是“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促使負利率時代下的置業者和投資客在房價上漲時選擇進場。
不過,前段時間《人民日報》權威人士指出,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這是否意味著中央將通過宏觀調控政策防止房地產市場泡沫,下半年或見分曉。
三、“鏈家模式”燒錢亂象加劇
當下,樓市高熱,亂象頻出,虛假廣告、泄露信息、虛標價格等中介弊端又被重新熱議。
年初的上海事件讓鏈家被推上風口浪尖,而它此前推出的“速銷房”概念、“獨家委托”買賣房政策,也使得行業之間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類似“速銷”服務的新概念成為中介機構交易量上升的“砝碼”,不到一年時間,市場上涌現了一大批欲打造線上線下的O2O購房平臺。一時間,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升,使房產中介O2O站上了風口,“燒錢”成為他們搶占市場份額的首要手段,平安好房更認為“互聯網+租房”是O2O時代的下一個風口,宣稱要拿6億殺入租房領域。
資本涌入的邏輯并不復雜,中國一二線城市已經進入了存量房市場,二手房交易量一路走高,未見頹勢。不過在“燒錢大戰”中強勢入市并不代表能在后期運營中實現盈利,業界認為,這種“燒錢”的運作模式很難長期維持。
四、佛山再出“土豪村”
今年5月,一張金額為7 .4億元的支票圖瘋轉朋友圈,收款人是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大富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用途是“土地轉讓地價款”——是的,佛山賣地又賣出了一個“土豪村”,這7億元還只是第一期賣地款,這塊總建面51萬㎡的地塊總價23億元,等到余款到位,全村戶均可分到100多萬元。
近年,佛山“土豪村”頻出,這些村子往往誕生在一些熱點板塊和區域,因此大部分能“賣地致富”。2007年,佛山啟動三舊改造,這也讓農村集體土地更加值錢。隨著城市化進程,佛山三舊改造領先全國,其中貨幣補償十分普遍,“賣地致富”也不奇怪,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模式難以持久和被復制,一定程度上還會反過來刺激區域樓價。
五、10平米“學區過道”叫價150萬
近日,某購房網站上出現標價150萬元的學區房引來網友關注,因為這間所謂的“學區房”并非房屋,而是一條供院內其他住戶進進出出的過道。在北京,不少片區都有這樣標為“學區房”的過道出售,神奇的是,這些過道在房本上往往仍顯示為住宅。
雖然房屋管理局表示,如過道具有房屋所有權證可以正常辦理買賣過戶,但能否落戶仍是未知數。據派出所房管科工作人員介紹,在產權證上規劃用途一欄注明住宅的房本通常可以辦理落戶,但如果房本中含房屋和過道兩項明細,單獨購買過道時應注意規劃用途是否改變,非住宅則不能辦理落戶。
對于這種充滿變數的奇葩學區房,小編只能感慨家長為孩子上學操碎了心,房產中介為掙家長的錢也是削尖了腦袋,北京市民普遍對“學區過道”交易表示質疑也不無道理。
六、先買理財產品才能買房
近日,南京江北新區某新盤連預售許可證都還沒拿就開始喊話買房人先買20萬元理財產品才能買房,如此高調違規,膽子也是夠肥。今年以來,南京樓市供需緊張,亂象頻出,光一個江北就天天上演“搶房大戰”,位于行業下游的房屋中介也想“分杯羹”。
種種亂象產生的根源是在這輪樓市回暖中,庫存不高的南京房價地價雙雙上揚,使得置業者預期看漲,市場需求量大增,而伴隨著南京市場不斷升溫,市場供求關系發生改變,由于供應不足、開發商捂盤惜售等原因,江北、河西等受追捧的優質板塊一度供不應求。
不過,南京市房產局已經表示,按照目前供地和開發建設情況,預計下半年南京商品住宅上市量將達到6.5萬套,市場后續供應平穩。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南京樓市的供需關系,影響市場亂象的根本。
七、自買自賣轉按揭也能投機
去年,種類繁多的杠桿工具催生了A股市場巨大的泡沫,如今,熟悉的一幕似乎正在樓市重演,自買自賣轉按揭等杠桿投機新現象開始在深圳、北京等房價大幅上漲的一線城市出現。自買自賣轉按揭即先通過擔保公司的過橋貸款還清房貸,再到另一家銀行按漲價后的房價抵押房產套出70%的房款,相當于自買自賣,在沒有購房者接盤的情況下反復套利。
盡管目前樓市高杠桿投機并不普遍,但業內專家認為,轉按揭、眾籌、P2P等手段使得限購政策、銀行差別化信貸政策等控制過度杠桿的“防火墻”輕易就被突破,可能驅使一些收入較低或不穩定人群、高風險傾向人群涉足住房融資,產生“次級貸款”,加大房地產金融風險。
八、20張信用卡套現湊首付
在這一波樓市熱潮下,購房者為湊齊首付花招百出,無奇不有。深圳福田的一位中介人員表示曾經見過一家人辦了20張信用卡,湊齊60多萬付清首付款后,每個月還幾千元最低額,過幾個月把房子二次抵押后,信用卡債就能一次性還清,除此以外,用首付貸或者二次抵押貸款買房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當前,盡管由于市場恐慌和場外配資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首付貸”已經被公開叫停,但實際上,“首付貸”不但仍然存在,還被換上“消費貸”、“小額貸”的馬甲。相關業務人員表示,首付貸只是抵押貸款的一種油頭,銀行為了爭客戶,奇葩的貸款多了去了。
看來投機取巧的并不僅僅是購房者和中介機構,說不定前些日子沸沸揚揚的“首付貸”也只是樓市為抵押貸款背的一口鍋而已。
九、銷售幫辦“假離婚證”
南方樓市亂象頻出,北方也是半斤八兩。春節過后,山東濟南房地產市場逐步轉熱,住宅成交量大幅增長,亂象也隨之增多,中介為爭奪客戶引導二手房主漲價,開發商“挑三揀四”禁用公積金貸款,甚至連售房員承諾包辦“假離婚證”都不是稀奇事。
售樓處包辦“假離婚證”,以此享受首套房政策優惠的現象存在于濟南多個樓盤中,夫妻雙方一人名下有房,通過辦個假離婚證,就可以沒房一方為貸款人,享受首付二成、利率打折的政策。而這種假離婚證只要交個幾百塊,中介就會包辦妥當,直接交到銀行也沒人管。
專家表示,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房地產商去庫存,部分地產商卻趁機捂盤漲價、強行搭售、限用公積金貸款,這不僅給消費者增加額外負擔,不利于去庫存,也將助長市場泡沫形成。
十、違約金難擋賣家漲價
南北樓市多亂象,中部城市合肥竟也因房價快速上漲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截至4月10日,合肥市區五家基層人民法院受理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數激增至326件,同比增長243.2%,被告皆為業主,起因則是這些業主涉嫌違約加價。
但有意思的是,就算被告上法庭,不少房主還是異常高興,因為在他們看來經過法院審判也頂多是賠償違約金,而合肥近段時間二手房價格瘋漲,漲價的金額遠比賠償的違約金要多得多。
面對這種現象,業內人士表示,購房者一方面可以多交定金,加大房主違約成本,一方面可以盡快過戶。律師建議,購房者除了根據合同約定獲得違約金之外,也可以申請賠償這期間因為房價上漲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日前,各地相繼出臺房屋限購、房價限漲、提高首付比例、下調公積金貸款額度等調控政策穩定樓市,雖然能否根治樓市亂象尚未可知,但從積極的角度看,下半年的樓市將漸趨平穩。而在一個健康有序的樓市環境中又將產生哪些有趣現象?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