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將展開一項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更全面地保存、了解和記錄新加坡現存的非物質文明,特別是那些對構建身份認同有幫助的重點文化遺產。文物局從這項文化工程所取得的信息與資料,最終將用來設立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庫。
調查預計2018年完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預計要耗費16個月來完成。招標工作完成后,調查工作將從今年9月展開,具體內容將包括實地考察、訪問與記錄等。調查預計可在2018年初完成。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局長陳慧說:“調查新加坡的文化遺產,并不單只是在研究我們的過去,它還能加強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從而幫助我們塑造未來和開展各種抱負。我們必須不斷豐富新加坡歷史的知識庫,不斷增添新認知。”
她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將能補充國家文物局多年來的各種研究調查之不足,填補文化遺產庫的漏洞與空白,最終更全面完整地認識新加坡的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咨詢小組主席楊淑愛教授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我們與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文化根源連在一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代代相傳的活文化,傳承者和社群在傳承相關知識方面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楊教授說:“國家文物局必須和文化傳承者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把新加坡各種非物質文化的精髓與元素記錄下來,與未來一代的國人分享。”
為了方便調查工作,國家文物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成口傳歷史與表述、傳統表演藝術、習俗、禮儀與節慶、對大自然和宇宙的認知和民間傳統手藝等五大類。初步估計,調查將涵蓋至少150名從事各種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者。
哪些是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蓋面很廣,甚至不同華人籍貫的婚嫁禮餅制作,都是新加坡本地至今還在代代相傳的非物質傳統文化。
43歲的林廣進傳承了家族制作婚嫁禮餅的傳統手工藝。這名錦泰西果餅家第二代接班人是從父親林木財那里,學會制作各種禮餅的訣竅。
林廣進祖籍潮州普寧,父親林木財1964年創立錦泰時,最早制作潮州人的婚嫁禮餅,包括五色糖(又稱普寧糖)、豆沙餅、老媽糕、明糖和豆閏等。但是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環境里,林木財很快便掌握其他籍貫的婚嫁禮餅,包括福建人的豆糖、軟糖、米方、五香糕、貢糖、豆沙餅,也學會制作廣東人的龍鳳餅、海南人的尖堆等。
2003年接手經營錦泰的林廣進,希望能把這種傳統行業做大,以此傳承和保留傳統婚嫁禮餅中那份濃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