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多年,終于有能力在巴中城頭買房了。”9月8日,來自巴中市農村的70后胡德坤站在巴中一樓盤前,掩飾不住喜悅。按他的盤算,年底交房后就開始裝修,裝修的錢來自巴中市針對農村居民的購房補貼,12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能申請到萬元以上的補貼。
而在前一天,巴州區鼎山鎮果敢社區居民孫筱蓉專門跑到巴中市政務服務中心,在住建部門服務窗口提交了申請購房補貼的材料。“剛在城區買了套75平方米的住房,早點提交材料,可早點領到補貼。”
胡德坤和孫筱蓉口中的“購房補貼”,是巴中市為刺激樓市去庫存推出的一系列房產新政之一,尤其是今年,巴中加大了對農村居民的補貼力度,力求“讓農民工回得去故鄉,住得進城里房。”
8566萬元補貼落地
前兩年,巴中房地產市場一度遭遇“寒冬”,如何健康去庫存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5年4月,巴中市印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九條措施》,在首付比例、貸款利率、購房補貼等方面給出該市“史上力度最大”的優惠。
效果立竿見影,巴中樓市不斷回暖。平昌縣城一樓盤銷售人員吳偉麗感受頗深:“去年底開始,平昌多家樓盤突然火爆起來。”巴中房產新政出臺后,平昌縣又結合自身縣情,從金融服務、公積金使用、稅收優惠等方面出臺相關措施滿足購房者需求。同時,該縣還通過房產交易展示會、組織返鄉創業人士參加團購房等系列活動,消化房地產庫存。僅去年,平昌縣就銷售商品房5000余套。巴中市住建局房管科工作人員茍哲銘介紹,從去年4月房產新政以來,截至今年8月底,巴中全市累計受理購房補貼9152戶,涉及建筑面積88.56萬平方米,已發放購房補貼8566萬元。
每平方米最高補貼400元
巴中390萬人口中,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工有近百萬人。如何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回鄉置業,成為巴中房地產去庫存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從去年情況看,巴中的購房群體中,農民占到70%左右,春節前后,返鄉農民工更成為購房主力。”茍哲銘表示,巴中農民工群體基數大,釋放他們的購房需求,是房地產去庫存的重要機遇。
今年5月30日,巴中在“房九條”基礎上又出臺《巴中市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九條措施》(下稱“新房九條”),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戶口購房者的補貼力度。最讓胡德坤等返鄉的農民工購房者欣喜的是,巴中不僅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在老城區和新區購房分別給予每平方米100元、200元的購房補貼,符合特定條件,每平方米最高補貼還可達400元!
根據“新房九條”,巴中農村居民在市區購買建筑面積144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并在購房所在地登記為城鎮居民的,在網簽合同備案時,新區、新城(指經開區、恩陽區)由開發企業給予200元/平方米的優惠后,受益財政在原來補貼200元基礎上再給予200元/平方米的補貼。
“如果這些條件都符合,在城里買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最多能少四萬元。”恩陽區青木鎮成城村村民王明責靠種植巴藥致富,正盤算著在城里買套新房。
買得起房 還要有工作住得下
“當前,巴中房地產市場存在分化和不平衡。尤其是農民工的住房存在‘兩個房子’現象,外出打工后,家里房子空蕩蕩;進城買不起房的只能住城中村、地下室。買得起房的,還有一些找不到工作。”茍哲銘介紹,返鄉購房的農民工中,大部分是想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就學、就醫條件,如何讓他們住得下、有工作,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針對此現象,巴中兩方面著手:在城區,完善針對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公共服務、養老等政策措施的落實,讓他們在城里放心購房;在農村,允許進城農民工將原來的宅基地、承包地和住房依法流轉。
茍哲銘認為,巴中農民工進城購房潛力還很大,如何將其釋放出來,房地產行業要與旅游、養老、現代農業等產業協調發展。
另一個考驗也逐漸顯現。“只看價格的時代已經逐漸過去,越來越多的購房者更看重居住環境和相關的配套設施。”巴中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房地產去庫存,除了購房補貼這針“強心劑”,巴中還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還將在社區服務、設施管理、創客空間、青年公寓、老年住宅等方面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