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王笈 達利敏)以“城市更新與文化創新”為主題的2016“全球水岸對話”10日在上海西岸舉行。全球水岸領袖齊聚此間,展開與倫敦南岸、巴黎左岸、紐約濱水區、波士頓港區等國際對標城市的港灣對話,共同探索如何成功打造未來全球水岸。
每一座全球城市都有著自己引以為豪的河流,如巴黎有塞納河,紐約有哈迪遜河,倫敦有泰晤士河。上海也有著一條母親河——黃浦江,是上海歷史沉淀和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徐匯濱江取自黃浦江中間一段,岸線長度達11.4公里,曾經是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如今正逐步轉型為公共空間最大化的生態景觀軸——上海西岸。
在上海市徐匯區區長、徐匯濱江管委會主任方世忠看來,上海西岸的轉型理念不是“開發”,而是“開放”,意在打造一個能夠讓公眾享受、參與、活動的公共開放空間,“到2017年,整個上海西岸將會完成8.4公里的林蔭道,這中間將有5座景觀橋梁,將有80公頃公共開放空間,有10萬平方米的親水平臺,還有2.5萬平方米的相關配套建筑。我們分級設置了防汛墻,建設綠色的防汛堤壩,沒有圍墻,保持了開放和通透。”
“我們還非常注重包容式的有機更新,對工業遺存進行了分類保留,融入公共空間景觀當中,而不是把過去的工業文明從這個地圖上‘抹掉’。我們把過去2.5公里的鐵軌改造成了谷地花溪,把過去4萬平方米的碼頭改造成了親水平臺,把過去濱江最重要的海事塔改造成了一個文化地標,使‘鐵銹地帶’成為了上海一個更具活力的公共開放空間。”方世忠說。
與會外籍專家在分享自己城市的水岸發展經驗時,也都不約而同提到了未來全球水岸對歷史的“包容”和公共空間的“開放”。
“倫敦的泰晤士河兩岸的濱江開發是比較高效的,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我們的歷史,這些歷史性大樓、歷史性建筑一定要保護好,因為承載著我們的歷史和城市的性格。還有就是公共空間,一定要建立好讓市民能夠親近濱江的步行道、慢行道,盡量最大化地使用濱江景觀。”倫敦協會主席、倫敦規劃資深顧問與評論家彼得·默里說。
除此之外,水岸發展還有其地理環境所帶來的特殊性。紐約規劃局資深城市設計師、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學者撒迪·帕沃在會上提出,氣候變化對濱水區域的影響也應納入水岸規劃的重要考量因素,“像上海這樣的港口城市,在未來都有海平線不斷上升的壓力。紐約就有這樣的情況,未來有可能城市在海平線以下,考慮到氣候變化,要在這個方面更多地保護城市。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考慮部署更多的臨時性住房。這些項目,我們的城市設計師都非常關心,因為有切實、實際的意義,希望在未來的開發當中有更高密度的綜合功能使用。”
2016“全球水岸對話”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更新保護創新國際研究中心、上海西岸集團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辦公室、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共同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