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收益率破10、數百家平臺停止運營……今年以來,隨著各項監管政策的出臺,曾經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走到了合規元年。
新政下,各家公司低調運營、抱團取暖,融資數、成交額在近期創下新高。這究竟是黎明前的黑夜,還是華麗轉身的前奏?就此,我們采訪了多家平臺、多位投資者和研究人士,記錄這個行業這一年的變化。
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連出重拳
8月24日,銀監會聯合多部門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再次明確了網貸機構信息中介、小額分散的本質。
同時,《辦法》指出,網貸平臺需對客戶資金實行第三方存管,還以負面清單形式劃定業務邊界,包括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設立資金池等十三項禁止性行為。
這不是監管層第一次釋放加強監管的信號。今年以來,監管層在互聯網金融上動作不斷。《辦法》出臺前,就曾經過多方討論和修改,10月國務院又出臺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聯合多部門對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等領域進行了系統性整治。
在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看來,上述辦法的出臺是對原有的法律體系的有益補充。在今年陸家嘴論壇上她就指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模式和法律關系并不匹配。
“傳統的民間借貸是熟人借貸,信息的了解就是靠熟人,通過互聯網的創新變成了陌生人之間借貸,陌生人之間就需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她對記者指出,這可能也是監管層多次強調“信息中介”的原因之一。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多數平臺在《辦法》出臺后表達了“積極擁抱監管”的態度。
“監管總要在的,而且好在還有12個月的整改期。”上述人士指出。在《辦法》出臺后,多家平臺都根據辦法的要求,停發了大標,加緊上線了銀行存管系統。
不過,也有人對以后的平臺數量持悲觀態度。“5年以后,線上P2P平臺應該不會超過10家。”拍拍貸CEO張俊預測,未來網貸行業將呈現“強者更強,弱者將死”的趨勢。
新規下八成P2P平臺成交額下滑
在監管風暴下,P2P網貸已經進入了事實上的調整期。
有媒體援引零壹財經的一份研究稱,在監管細則出臺以后,約80%平臺成交額環比出現了下滑;被認為“P2P海外上市第一股”的宜人貸更是在幾天內跌去數億美元,遭到多家律所調查。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正常運營的平臺有2154家,較年初的2566家已經跌去近十分之一。
幾個月過去,平臺的合規情況怎么樣?根據第三方調查報告顯示,截至11月初,2000多家正常運營的平臺僅約有65家P2P平臺正式上線了銀行存管系統,共有35家銀行開展了P2P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業務。
不過,雖然如此,網貸平臺融資額卻創下了歷史新高。“2013年網貸全年的融資數是4.6億元、2014年的話是34.15億元,2015年是121億元,2016年截至10月底已經164.51億元,預計2016年全年會接近200億元。”盈燦資訊研究員王春影對新京報記者說。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的網貸平臺融資的目的也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很多資金都會用來營銷,現在都是用開擴大資產線、風控升級甚至是為了人才儲備進行融資。
中國信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就是擴大資產線的一例。不久前,其通過股權交易成為了掌眾金融第一大股東,布局消費金融。
對于上述“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位網貸平臺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指出,“現在是良幣驅逐劣幣,活下來的企業的價值就出來了。”
根據王春影統計的數據,目前為止完成C輪融資的網貸平臺已經達到10家,其中有6家是在今年完成的,包括微貸網、團貸網等六家。
中國信貸科技執行董事盛佳認為,從趨勢上面來看,互聯網金融領域已經開始出現了幾家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到明年整個行業整頓告一段落以后,會有一些平臺找各自出路,“每一家都往上走是不可能的”。
校園貸平臺風光不再陸續轉型
趣分期停止校園地推、我來貸退出校園市場……去年風光一時的校園貸平臺,在今年幾乎都宣布了轉型甚至退出戰略。
今年三月以來不斷爆出的多起校園極端事件,河南一位學生欠60萬自殺,更是將校園貸推向風口浪尖。有人指責平臺誘惑欺騙大學生貸款,平臺也喊冤:大學生也是成年人,欠了錢就不用還?
名校貸CEO曾慶輝告訴新京報記者,校園貸真正意義上火起來,是因為分期的消費模式。
“如果你地推的話,你展現給他的是賣手機,你是在賣3C產品,所以學生們第一眼看上去是手機,這個他們想要的東西。”曾慶輝說,“然后你再告訴他不用一次性拿錢,可以分期,然后就非常的火爆,一下子火起來。”
據新京報記者調查,今年京城高校開學以來,相比以往隨處可見的校園貸廣告,多家學校并未發現校園貸的身影。有評論人士指出,這可能是受到了監管政策密集出臺的影響,其中校園貸還被列為今年四月開始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的重點之一。
“有需求,必然有市場。”一位從業人士對新京報記者指出,“堵不如疏,但是要去做一些梳理。因為原來這個校園市場也沒有多少監管,魚龍混雜。整個校園市場,不光有網貸還有分期,還有民間的機構和個人,換了個馬甲上來的,有很多。”
【2017猜想】
猜想1
消費金融成熱點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2014-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維持2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預計2017年將超過27萬億元。
所謂消費金融,一般指向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金融服務,諸如螞蟻花唄、分期樂就是提供的這種產品。
拍拍貸一位人士對新京報記者指出,2017年,P2P行業在不斷整合和優勝劣汰之外,對于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將逐步展開,消費金融市場將從“偽藍海市場”進入“準紅海市場”。
“小額分散的消費金融非常符合P2P的定位,而且P2P的消費領域也是多樣化的。”該人士對新京報記者指出。
猜想2
P2P收益率繼續走低
據網貸之家最新數據統計,2016年10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8%,環比下降了15個基點,同比下降了270個基點。
分析人士指出,新規出臺后,網貸平臺資產端競爭加劇、合規調整成本增大,部分平臺主動下調綜合收益率,行業綜合收益率相應下行。盈燦資訊研究員王春影告訴新京報記者,預計明年的網貸綜合收益率將在8.5%左右。
據了解,在2013年、2014年,P2P行業盛行高息,基礎收益加上各種返現、紅包、加息,綜合最高40%。有業內人士公開指出,合理的利率可能更有利于長久穩定的發展。
猜想3
金融技術受熱捧
近期,“Fintech(金融科技)”概念正受到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熱捧。這種金融產品主要是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創新技術進行風險管理與控制。
在不久前舉行的北京金博會上,各家金融機構就展示了通曉各類保險產品的保險機器人、運用云技術的風險控制系統等科技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技術會繼續成為明年互聯網金融的熱點。真融寶CEO李強告訴新京報記者,Fintech的概念來源于美國,“通過科技的手段可以來改進金融領域的效率。”
“本身中國的傳統金融相對美國是比較落后的,無論是資產證券化的程度,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完善和發達程度。”有P2P從業人士對新京報記者指出,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板塊存在著很大的改造升級的空間,一旦這種升級進入一定階段,就需要技術來進一步完善。
李強判斷,今年更多地談到技術,可能也跟監管密不可分。傳統金融板塊的成熟離不開監管的成熟、投資者的成熟,需要一個過程。
【投資建議】
P2P投資不能迷信“國資系”
在盈燦資訊研究員王春影看來,投資者在投資前要對行業有基礎知識的了解,尤其是一部分所謂的“國資系”平臺。
王春影認為,目前市場上的平臺特別多,無論貼了什么樣的標簽,都不能沖著這個標簽去投。
“比如,一些平臺會宣傳他們是國資系,靠譜有保證,要去核實到底是什么層級的國資機構,投了多少錢,股權占到了多少,對平臺的影響力有多大?核實清楚之后,再決定要不要投資這個平臺。”王春影對新京報記者說。
另外,有業內人士指出,挑選平臺的時候要看準“小微”兩字,“畢竟這也是監管的要求。”李強指出,這是在銀監會的《辦法》中明確規定的。
港信創富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網貸之家研究員王迪楓的一份報告援引資料稱,這家平臺是由深圳某股權投資基金設立,平臺注冊資本5億,實繳資本1億。
“這樣一個平臺自然不能做小生意,上來就發大標,而且計劃要發1個億的大標。總共就兩家借款企業,都是做房地產開發的。” 王迪楓的報告稱,“結果上線剛半年,兩家企業一起逾期,平臺hold不住了,發布退出公告,開始全力催收。”
據悉,經過幾個月的催收和墊付,港信創富已經基本上把投資人的錢兌付完畢。“對這些未能正常還款的平臺,可以看到其中大標平臺多數是被大額借款人逾期拖垮。”王迪楓稱。
B特12-B特13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