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2015年的舉牌潮后,今年保險公司“炒股”熱情依舊不減,而隨著險資舉牌各項監管措施的出臺,保險公司也試圖通過定增等方式間接舉牌。
2016年的保險業,強監管成為最明顯的特征。在萬能險為險企舉牌輸送炮彈的背景下,不少險企也面臨高負債背后的償付危機,保監會隨之出臺一系列對包括萬能險在內的中短期人身險的限制。經歷監管風暴之后,部分險企產品也出現回歸保障的趨勢。
險資“炒股”,曲線舉牌
2015年,以“寶萬之爭”為代表的險資舉牌事件頻頻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而在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炒股”仍是部分險企在2016年的重要投資選擇。
萬科的股權之爭今年得以持續。在萬科公布引入深地鐵重組之后,寶能系的鉅盛華、前海人壽在6月底公開表態稱,重組預案將大幅攤薄現有股東權益和上市公司收益。而隨著股東華潤也跟進發表類似聲明重申反對,并表示關注萬科存在的內部人控制等問題,萬科股權之爭再度引發熱議。
而在今年下半年,一些險企繼續上演舉牌大戲。在通過增持第四次舉牌天宸股份后,國華人壽10月10日發布公告稱,在未來一年內擬通過二級市場適時增持該公司股份,增持股份數量不少于1000萬股。11日晚間,天宸股份披露,股東國華人壽收到上交所問詢函。次日,國華人壽回應上交所稱,“截至目前無意通過增持獲得天宸股份的實際控制權。”
也有險企因為減持受到警告。山東證監局10月9日發布的警示函表明,華夏人壽在今年3月份轉讓希努爾5500萬股后,又于6月減持500萬股,違反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若干規定。
記者發現,在舉牌風波不斷的背后,一些險企也開始嘗試代價更小的方式,通過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完成“曲線舉牌”。
保利地產6月底發布的一份公告顯示,泰康人壽、珠江人壽均加入其90億元的定增計劃。其中,泰康人壽通過控股子公司泰康資產以60億元現金認購約7.33億股,一躍成為保利地產第二大股東,合計持有保利地產7.35%的股份。
不過,今年以來股市持續波動,保險公司股市撈金得難度也隨之加大。保監會近期披露的保險業發展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保險公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余額合計1.83萬億元,占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為14.25%,較年初下降0.93個百分點,實現收益492.89億元,同比減少了1994.3億元。
保險姓“保”,回歸保障
險資“炒股”掀起不少波瀾,質疑聲下,監管層面也頻頻出臺措施。繼去年底出臺要求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披露資金來源后,針對保險公司和關聯股東同時持股的現象,保監會在今年8月份出臺加強保險機構與一致行動人股票投資監管的征求意見稿。
意見稿指出,保險機構進行上市公司收購的,20%以上新增的股份應當使用自有資金,同時,保險機構不得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
實際上,在2016年兩會期間,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就公開強調,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要明確保險姓‘保’。“股東要對保險責任和盈利期限有長期準備,不能撈一把就走,更不能把保險公司作為提款機”。
除了在投資端對險資作出約束,在舉牌上市公司中充當先鋒的萬能險也成為監管的重點。保監會2016年初發布通知,要求保險公司自3月21日起停止銷售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期人身保險產品,當時電商平臺熱賣的中短期高收益萬能險就在此當中。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當時表示,“此類產品實際存續期限較短,從而可能給公司帶來資產負債錯配、現金流不足等風險。”
在此之后的9月份,保監會再次發文規定,將萬能保險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下調0.5個百分點至3%。中銀國際證券研究員魏濤分析認為,該項措施一方面壓低了負債成本,另一方面從監管層面控制了高定價利率萬能險的規模。
隨著監管的收緊,萬能險的收益率也出現下滑。華寶證券的研報顯示,8月份萬能險平均收益率約為4.8%,環比下降0.85%。與此同時,新京報記者發現,在投資端和產品端的多重監管下,主要反映萬能險、分紅險等保費收入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增長開始減速。
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和7月份的壽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625億元、567億元,同比分別減少了28%和18%。而期間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400億元與1300億元,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0%、22%。
香港保險內地“走俏”
在內地保險市場規模漸起的同時,一些投資者也將目光放至香港等地,赴港買保險在今年幾度成為熱門話題。香港保險業監管處8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來自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保費為301億港元,同比增加116.55%。
而新京報記者梳理歷年數據發現,近三年來內地客戶對香港保單的貢獻率不斷增加。具體來看,2014年上半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101億港元,占到同期新造保單保費的18.4%,而在2015年上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分別為139億元、301億元,在同期新造保單保費中的比例分別升至20.2%和36.9%。
近期準備和同學前往香港購買重疾險的林女士向記者表示,其中的一項考慮是,香港保險與內地相比要更便宜。而她表示,出于資產保值等方面的考慮,同學中也有準備購買金額比較大的分紅險等理財保險。
不過,出于監管難等方面的原因,在國內走俏的香港保險今年多次引起監管層的注意。4月底,保監會發布關于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稱香港與內地保險業務在適用法律、監管政策以及保險產品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希望廣大消費者謹慎投保。
【2017猜想】
猜想1
消費保險的“春天”
隨著互聯網公司對消費場景的發掘,相關風險背后的保險需求也在增加,“消費保險”成為近期市場熱議的話題。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近日表示,盡管“消費保險”還是初生的概念,但規模、增速和發展空間都著實不小。根據螞蟻金服的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消費保險的保費收入增速超過50%,高于保險行業“大盤”增速,保監會官網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產險業務保費同比增長7.8%。
“與場景相結合的保險,這塊的創新明年會更多”,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國軍認為,各家保險公司對網絡開發的力度不斷增加,而產品創新在網絡一定是場景式的。“各行各業都會面臨風險場景,保險公司和中介的網絡公司會找到這些場景,然后根據風險設計出相應的產品。”
不過,大特保CEO周磊表示,消費保險等場景化保險滿足了不同互聯網環境中產生的新的保險需求,但碎片化、場景化保險需要思考是否涵蓋了真正的風險需求。
猜想2
萬能險回歸保障功能
隨著萬能險各項監管的收緊,明年萬能險的遭遇如何也備受投資者關心。北美精算學會精算師田耽向記者表示,“萬能險的市場還是在的,因為銀行存款、理財的收益率在往下走,老百姓還是有理財需求,并不是禁掉了,需求就消失了”。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保監會已經將萬能險的預定利率上限由3.5%降至3%。王國軍表示,明年的預定利率大概會在此之下,預定利率可能進一步降低。
田耽認為,多重監管下,明年短期的萬能險會得到一定的抑制,但結算利率不一定會減少很多。“中小保險公司的短期萬能險,通常有比較高的結算利率才能吸引保戶投錢。雖然面對利率下行,一些險企可能依然會鋌而走險,許諾比較高的結算利率。”
王國軍表示,“萬能險明年會回歸到靈活性、保障型產品的功能當中,投資性能會降低。
猜想3
香港保險的限制會加大
對于銀聯國際近日聲明銀聯卡不能購買境外投資型保險,田耽表示,該措施的影響不會太大,“并不是只有銀聯卡才能買香港保險,在香港銀行開一個銀行賬戶,可以合法合理購買,唯一的劣勢是會占用每年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
“消費者肯定還是想買,但是不像那么方便,原來用銀聯卡可以繞開限制。”田耽認為,監管并不是禁絕買香港保險,而是把購買保險的部分資產流出納入外匯監管體系之中。“從長期的監管方向來看,明年香港保險作為一個可能的資本流出的途徑,國家還是會持續的加大監管的壓力,限制銀聯卡可能還是第一步。”
王國軍也表示,消費者購買香港保險的熱情會受到監管政策的影響。
【投資建議】
1 理財可考慮長期年金保險
對于具體的理財保險產品決策,北美精算學會精算師田耽建議,消費者先搞清楚需求是什么。“如果純風險保障的需求,可以關注一些純消費型的保險產品,不會歸還保費,但每一分錢都覆蓋風險。”而如果抱著理財的想法,可以關注民營保險公司的一些高利率萬能險等高現金價值產品,這些產品的性價比不錯。
“因為監管新規,未來沒有保障屬性的產品會受到壓制,下面比較流行的會是兼有一部分風險保障功能,同時也有長期儲蓄或理財功能的產品,比如一些長期的年金保險。”田耽補充說。
大特保CEO周磊表示,保險姓“保”將得到更多的認同,保險用戶更多的關注真實的健康需求,特別是密切相關的重疾險、中端醫療險會得到進一步關注。
2 購買香港保險注意高風險
對于購買香港保險的熱潮,田耽認為消費者需要有多重考慮。“一個是能不能買得到,現在要用掉自己的外匯兌換額度”,田耽表示,香港法律體系跟大陸不同,而且香港的保險公司不受保監會監管,消費者面臨理賠糾紛和高成本方面的風險。
而據新京報記者了解,香港保險公司和內地保險公司在投資者保護上有所不同。“香港保險不存在不可抗辯條款,大陸消費者前兩年退保的,保險公司可以少退保,但是香港保險公司可以一分錢不給。”田耽稱,這是由于監管的要求不同,比如在大陸投保滿三年,即使消費者在投保時有隱瞞,保險公司也不能拒賠,而香港保險可以。
新京報記者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