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國鋒
日前,泰國前財政部長、泰國發展研究院杰出研究員、前海創新研究院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Chalongphob Sussangkarn(查隆坡·素桑甘)博士做客“前海創新研究院杰出學者講座”。圍繞“從中泰鐵路計劃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主題,他認為中泰鐵路計劃已經醞釀了20年,直到最近才有建設性進展,其面臨的核心困難在于缺失將所有利益相關國家,即中國、老撾、泰國,聚合起來的談判機制,這也將是“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中泰鐵路一旦投入使用,將極大推動中泰兩國貿易和投資,加速中國內陸省份的發展,并在泰國欠發達地區開展經濟活動。查隆坡博士首先介紹了中泰鐵路的規劃歷史。最初,從昆明一直到泰國然后延伸至新加坡的鐵路是由亞洲開發銀行在15年前提出的倡議,該線路從昆明一直穿過越南到達柬埔寨,最后到曼谷,另外一邊由緬甸至曼谷,最后到達新加坡,形成一個大圈。而在這個倡議提出時,最直接的一條線路就是從曼谷到泰國的北部再到清邁。然后向北部延伸至昆明。但是這個路線存在很多建設上的困難,包括途經多山地形、河源區,環保問題,造價昂貴等等,因而遲遲沒有開工。最新談判和討論的路線是從中國經過老撾首都萬象再到泰國,建成中泰老鐵路,從廊開到曼谷之間已有一條鐵路,這條線路也能通往泰國的東部港口,所以目前正在研究和開發中。然而,老撾作為過境國希望能從這條鐵路受益,中國、泰國、老撾的受益如何分配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政府間的溝通變得愈發復雜和困難,執行起來還是困難重重。
老撾目前整個國家只有三公里長的鐵路,查隆坡博士認為對于老撾來說,在沒有很好的財力支持的情況下,在其境內建設一條500公里的鐵路是一個比較高風險的事情。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中國和泰國給予老撾一定的補貼支持。這一舉措在歐洲已有執行的案例,想要連通德國和意大利就需要經過瑞士和奧地利,瑞士和奧地利都屬于過境國,奧地利是歐盟國家,與德國和意大利一樣,所以可以分享利益,從歐盟獲得一些補貼的支持。
當然,“我們不像歐盟的機制,我們沒有現有的機制去做一些成本分攤,利益共享,所以我們必須要做討論和協商才行,想到一個解決辦法。要發展一些相關機制的話,必須有三邊機制,二加二不等三,所以這造成了很多問題”查隆坡博士如是說。雙邊談判不是包含三個以上受益國項目的最高效的溝通方案,查隆坡教授認為鑒于中國處于這個項目的中央位置,中國應該提出一些建議用三邊機制取代兩個雙邊的機制,三個國家一起磋商達成協議,這樣才可以把所有潛在的好處都發揮出來。
作為回應本次講座的發言嘉賓,民建深圳市委經濟委員會委員夏飛平先生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物流與交通學部主任繆立新教授也分別就中泰經濟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分享了各自的觀點。夏飛平先生認為中泰鐵路遲遲未能建成可能是因為我們并未明顯地表達我們的需求,或者其他國家看不到我們的需求,所以應將我們的需求充分表達以推進鐵路項目的進度。繆立新教授認為與美國鐵路承擔全美50%貨運量相比,我國的鐵路在物流系統里幾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因此要從物流的角度去改善整個鐵路網。在中泰鐵路建設上,繆教授更傾向當年棄選的第一個“大圈”的方案,在成熟的地方先建設產生收益,可持續發展此項目。